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18)04-0026-11 2016年,民进党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及民意代表两项选举,在岛内首次实现“全面执政”。因其迄今尚未接受“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赖以维系的政治基础遭到动摇,目前两岸官方沟通管道中断,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两岸关系是一个包含多种矛盾的矛盾系统,运用辩证思维能力加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较为全面、深刻地认识当前的两岸关系。习近平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1]承认、分析矛盾是寻求正确解决矛盾方法的前提。笔者尝试运用矛盾分析法,就两岸关系这一矛盾体的现状及其自1949年以来发展过程加以剖析,从宏观上缕清两岸关系矛盾体的发展线索,把握其内在诸多矛盾的相互关系及演变,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当前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当前两岸关系矛盾体剖析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2]。两岸关系错综复杂,是一个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系统,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伴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过程,推动两岸关系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承认并且分析当前两岸关系所包含的矛盾,才能认清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当前的台湾问题,也才能找准关键,抓到重点。1949年迄今,两岸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所包含的矛盾并不相同。当前两岸关系这一矛盾体大致包含以下四对矛盾: (一)“法统之争”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的支持下,以革命手段实现中央政府和国号变更,但“由于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这种政权更迭并不完全彻底,结果造成了至今存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中华民国’政权在敌对和竞争中并存的政治残局”。[3]岛内部分政治势力仍试图“挑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并在国际社会以“中华民国政府”的名义与其竞争中国的代表权,由此形成了两岸关系所包含的一对矛盾——“法统之争”。有学者认为,1949年迄今,两岸政治关系本质上是中国境内两个对立政权竞争中国代表权的矛盾关系。[4] (二)“制度之争” 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到台湾后,两岸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奉行不同的意识形态。即便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期冀以和平手段,采行“一国两制”的模式实现两岸统一,主张“两岸双方应相互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避免让这类分歧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害同胞感情”。但是,时至今日,岛内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执政,在海峡两岸两个对立政权竞争中处于极端“下风”的台湾当局迄今未曾尊重大陆所选择的道路、制度和理论,也未能接受“一国两制”的模式,甚至恶意否定,由此形成了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另一对矛盾——“制度之争”。 (三)“统独之争” 台湾解严之后,随着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两蒋”威权统治时期被压制的“台独意识”在“独派”势力的操弄下,沉渣泛起,并逐渐高涨。与此同时,“国会”全面改选、“总统直选”和“冻省”等一系列“宪政改革”措施的展开,使“中华民国宪法”规定的国土、国号、国民的范围等与国家认同有关的问题都成为被质疑的对象,[5]台湾民众的大中国意识逐渐被台湾意识所取代。[6]可以说,岛内政治自由化、民主化和本土化的附带结果是,“中华民国”的威信消退和“台湾”文字图腾相对地上升[7]。在政治社会化助推下,台湾社会的“中国国家认同”大幅流失,“统独之争”在两岸关系这一矛盾体中快速浮现。 (四)“市场之争” 随着大陆经济崛起,一方面大陆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实力大幅增强,自主供应链的建立逐步实现进口替代,降低了大陆对台湾中间产品进口的依赖,例如半导体、液晶面板在政策扶持下迅猛发展,大有取代台湾相关产业之势。另一方面,大陆内资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内资企业无论是在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研发经费占大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总经费的比重、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总经费增长的贡献度等指标,相较于港澳台企业,都以较大幅度领先。[8]“红色供应链”[9]的壮大对台商在两岸间建立的供应链开始出现范围越来越广的替代效应,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后者在世界产业中的地位,由此形成当前两岸关系所包含的又一对矛盾——“市场之争”。 以上分析显示,“法统之争”“制度之争”贯穿1949年迄今两岸关系发展进程;“统独之争”自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岛内“政党政治”发展,在“台独”势力操弄下日益激化;而“市场之争”则是在两岸经济关系由高度互补迈入竞争格局的情势下逐渐凸显。这四对矛盾交织在一起,共处于当前两岸关系这一矛盾体中,并推动着两岸关系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1949-2016年两岸关系矛盾体演变 对于一个包含着若干矛盾的复杂事物来说,各个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法统之争”“制度之争”“统独之争”“市场之争”共处于当前两岸关系这一矛盾系统之中,但是回顾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这四对矛盾并非都存在于1949年迄今两岸关系发展的全过程,由于不同时期条件不同,其在两岸关系这一矛盾体中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 (一)1949-1987年两岸关系的矛盾系统 在“两蒋”威权统治时期(1949-1987年),国际关系陷于“冷战”,退踞台湾的蒋氏父子为了维系“法统”地位,为了确立在台湾地区统治的正当性,也为了争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其“反共复国”的目的,以孙中山思想“继承者”自居,“定台湾是坚持三民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区;定大陆是中共强行推行社会主义的地区”,[10]把两岸的“法统之争”演绎成“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红色专制”的共产主义政权,竭力丑化中共,在意识形态领域猛烈抨击社会主义制度,任何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指导思想正面评价的言论都被视为“为匪宣传”。在此期间,虽然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促成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全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实行一个中国政策的局面,但是蒋氏父子顽固奉行“汉贼不两立”和“三不”(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拒不接受“一国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