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的审美辨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聂庆璞,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网络文学。长沙 410083

原文出处: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VR是当前最新、最热的内容创意领域,是伴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有人称其为一种新的媒体或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从审美体验来看,它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临场式沉浸、强烈感官冲击的审美对象、纯粹的审美主体。这些变化的发生,从传统美学的观点来看,究竟是终极式审美还是审美的终结,还需拭目以待。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章编号:1673-5420(2018)04-0065-06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是仿真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VR技术突飞猛进,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军事、航天、地产、工业等领域,并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审美上的震撼。一般来说,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但情感体验并不是凭空生发的,而是触景(物)而“生”,或是阅听而“成”。这个“生”“成”,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就是“意象”的生成,即由“象”而触发“意”,形成“意象”进而产生愉悦。“象”的来源可以是外在的“景”,也可以是艺术家创造的“形”、乐师演奏的“音”、文学家书写的“文”。这些“景”象带有观看的局限性,“形”“音”“文”的形象带有模糊性,因此在审美体验过程中,虽情感强烈,但与实际的经历相比,体验还是会弱一些。但VR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使审美与实际经历变得一模一样,甚至更为真实。VR让我们无法区分审美与实际经历之间的差别,鉴于此,本文拟从审美活动的三个要素——审美活动过程、审美对象、审美主体,论述VR带来的变化,思考其给审美带来的影响。

       一、临场式沉浸

       2016年,是VR技术进入我国影视业的第一年。VR技术将体验者带入一场全新的、颠覆性的影像审美之旅当中,把观众从现实世界带入一个全新的时空,在新的时空中实现三维、四维乃至更高维度的时空之旅[1]。

       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认为,电影相对传统艺术的突破在于“消除了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并且有意识地在观众头脑里创造一种幻觉,使他们感觉仿佛亲身参与了电影的虚幻空间里所发生的剧情”[2]35。“毫无疑问,黑暗的房间和镶着黑框,像一封吊唁信似的银幕已经体现出了唯独电影才有且能产生效应的条件——与外界没有任何交流、通话或通讯联系。放映和映射发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而在里面的人,无论他是否意识到(或者根本不会去意识),就像是被拴住、俘获或征服了一样……”[3]29与文学、绘画等艺术相较,电影所要求的审美环境相对封闭,其目的是营造不受干扰的环境,让观者尽快沉浸到剧情中,进入审美欣赏状态。

       审美欣赏需要“沉浸”,要求审美主体排除外界干扰沉入审美对象中。但“沉浸”不是一件容易发生的事。从审美对象来看,现实中很难存在纯粹的审美客体,很少有纯粹的美存在。康德曾将美分为纯粹美、依存美。纯粹美就是那些简单的花边图案,这样的东西其实没有强烈的美感,只是浅表层次的形式美感。所以,他把美的理想寄托于依存美。但依存美势必与现实世界发生联系,不能保持纯粹性,不是纯粹客体。客体的不纯粹势必让主体产生更多的联想,从而给主体的沉浸带来阻碍。从主体方面来看,主体身处现实之中,周边环境的干扰、心情的变换、本身的心态等都会影响其进入沉浸状态。从审美发生的环境状态来看,环境越单纯,干扰越少,越容易促成审美的发生。我们读书时喜欢安静的环境,就是希望尽可能地免受周边环境干扰,尽快地沉浸到书中的世界。电影在黑暗安静的环境中放映效果最好,也是同样的原因。

       VR的到来,可能令“沉浸”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临场式沉浸—— 一种与真实发生场景无差别的拟态沉入,这也是传统审美的理想状态。VR让体验者完全沉浸于虚拟的世界(事件)之中。目前,VR主要的技术手段是眼镜与耳机,因为人的主要感觉器官是眼睛与耳朵。就审美而言,美感首先来自于眼、耳的感觉。如果眼睛与耳朵不受外界的干扰,大脑就会直接面对对象,全身心投入到对象中去。理想的VR系统还外接有其他感觉仪器(目前主要为插管),通过将其与人体的味觉、嗅觉、触觉甚至性觉等相连,形成多维VR系统。未来肯定有更为理想的VR系统,它或许能够在使用时完全隔绝外界的信息,呈现出一个具有完全信息的虚拟世界,让人类在审美时处于完全沉浸的状态。打动心灵曾经依靠基于视觉的想象,如今则依靠全方位诉诸感官的浸入式体验。这种由沉浸带来的体验,也动摇了传统上基于有距离的观赏和凝视所构建起来的观看的形而上学[4]。

       Oculus公司视频负责人尤金表示,“虚拟现实将成为我们有生之年电影制作所发生的最大变化,媲美有声电影或彩色电影革命”[5]。与以往不同,VR影视需要使用一些工具,主要有头戴式显示器、数据手套或身体套装等,这些工具让观众体验到一个仿真的世界。这是一种超视觉和听觉的体验。2016年,为放映《云中行走》所作的宣传活动中,宣传公司提供了一些由索尼公司生产的PlayStation VR设备,邀请观众亲历《云中行走》中的片段。众多的参与者表示,观影时感觉自己被一股突如其来的神圣感瞬间击倒、泪如雨下,那种令人窒息的体验从未有过,难以言喻。这也许是很多电影制作者梦寐以求的。这种由感官所引发的情感上的共鸣,也许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在电影的世界中我们看到,一切想象都在成为现实。早在1970年迈克尔·拉什就写道:“电脑在艺术上的作用,已经开始接近全新的审美体验。”[6]78因为“你不是在观看电影,你是在进入一部电影。”[4]

       VR作品的特殊观看方式,可以使观看者很快进入状态,因为它有强大的临场感。这种临场感正是数千年来艺术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状态,今天终于实现了。

       二、强烈感官冲击的审美对象

       笼统而言,审美的对象就是美。就康德而言,美是想象中的愉快;就黑格尔与马克思而言,美是自由创造的愉快(实践美学认为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既然有目的性就说明美与人的意识相关);就中国美学而言,美是想象的和谐共鸣。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认为美是由人构想出来的关于愉快的判断。当然这个构想不是凭空来的,而是有所凭依:美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无论是康德的美,还是黑格尔、马克思的美,抑或是中国美学中的美,都包含着这个命意;美是理想对现实的导引。理想是一个相对终极的目标,是一步步达成的,达成的路径与现实相关。达成的相对目标给我们带来的愉快,即美的愉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