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学思潮总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春时,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美学与文艺学。重庆 401331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美学思潮是审美体验的理论形态,是对现代性的美学反应。新时期以来,中国多元美学思潮发生,包括以实践美学为主要流派的、呼唤现代性的新启蒙主义美学;以后实践美学为主要流派的、反思现代性的现代主义美学;以生活美学、解构主义美学、身体美学和生态美学等为主要流派的、解构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美学;还有重建中国美学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美学等。中国当代美学思潮具有多元共生、中西美学思想交融等特征,此外也有理论发展的不充分性等缺陷。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8)06-0032-11

       一、中国当代美学思潮的特性

       美学思潮是现代美学史的基本单位,各种美学思潮的发生、发展和交替构成了现代美学史。美学思潮是现代性的产物,是对现代性的审美体验的反思。在古代社会,美学思潮还没有发生。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主体性发生,个体开始反思生存的意义;审美意识也开始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桎梏,于是形成了对现代性的审美体验体现为各种艺术思潮。艺术思潮是共同的审美体验的汇合,它不具有理论性。对审美体验的反思就构成了各种美学理论,这些理论形态就汇合成了各种美学思潮。历史上存在过古典主义美学思潮、启蒙主义美学思潮、现代主义美学思潮、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潮等,它们都是对现代性体验的反思。古典主义美学思潮是对早期现代民族国家的美学论证,它具有集体理性的倾向。启蒙主义美学是肯定现代性的美学思潮,它主张审美的主体性、自由性。现代主义美学是反思现代性的美学思潮,它主张审美的超越性和批判性。后现代主义美学是解构现代性的美学思潮,它主张审美的身体性和他者性。

       中国美学思潮也是现代性的产物,但它不是本土自生的理论形态,而是从西方传入的,因为中国的现代性也是从西方传入的。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的美学思想传入中国,并且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思潮,于是中国现代美学史发生。在1949年以前,主要是西方早期近现代美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在1949年以后,主要是苏联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在1980年代,主要是青年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和西方早期现代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在1990年以后,主要是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学发生了三次大的美学论争,标志着中国当代美学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一次美学论争发生于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初期。它起初是“批判朱光潜的资产阶级美学思想”的政治运动,后来转入了关于美的主客观性的学术论争。这次论争的思想背景是中国美学由面向西方转向面向苏联,苏联化的唯物主义主导了美学研究。第二次美学论争发生于1980年代,是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这场争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1950年代的争论,但思想背景已经发生变化。它的指导思想是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经典的青年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以及欧洲近代美学思想,是启蒙主义美学与苏联化的美学的论争。在这场论争中,李泽厚代表的实践美学与蔡仪代表的反映论美学是主要论敌。这场论争的结果是实践美学成为主流,标志着新启蒙主义美学的胜利。第三次美学论争发生于1990年代以后,是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它涉及美学的哲学基础以及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等根本问题。这场论争的思想背景是现代主义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标志着中国美学由启蒙主义转向现代主义。

       从2000年代开始,中国美学思潮则进入了多元化时期,各种美学思想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美学界也有选择地接受了不同的美学思潮,形成了新启蒙主义、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美学思潮,从而构成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历史。

       由于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当代社会中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并存,这也体现于美学思潮之中。如果说作为对原发现代性反应体现的西方的美学思潮是连续性地更替的话,那么作为对后发现代性反应的中国美学思潮则几乎是同时引进、共同存在的。中国当代美学思潮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共生的,前现代的、现代的、后现代的混杂在一起。中国现代性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美学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反思现代性也已经发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潮还是传入了,并且得到了强势发展。同时,作为对西方现代美学思潮的反拨,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潮也发生了,它坚守中华美学传统,同时吸收西方美学思想,以图重建中国美学。这就是说,在当代中国美学思潮中,并没有哪一派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各种美学思潮仍然独立存在。当代美学思潮主要有启蒙主义的实践美学(包括新实践美学)、现代主义的后实践美学、后现代主义的诸美学流派以及依据中国本土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美学等。

       除了多元共生的特性之外,中国当代美学思潮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中西美学思想的交融互渗。本来中国现代美学是舶来品,但从它被引进之日起,就混杂了中国血统,与中国古典美学发生了“杂交”,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潮。例如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山始祖王国维,就是把康德、叔本华等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境界(意境)说、古雅范畴等。当代中国美学思潮也是中西美学思想交流的产物。如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既有马克思的实践论思想、康德等人的主体性思想,也融合了儒家、道家的美学思想。①中国现代主义美学中也把西方的存在论、现象学与中国的直觉论和主体间性思想相融合,这在杨春时的后实践美学思想中有鲜明的体现。新古典主义美学则把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与西方现代美学思想打通,如周来祥把中国的和谐思想与西方的主客体统一的思想联系起来,②叶朗的意象论与现象学联系起来等等。③这种中西美学思想的交流,保证了中国当代美学既具有现代性,也保持了中国美学传统的延续性。

       中国当代美学思潮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发展不充分性。在西方,一种美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往往要经历数十年至上百年,然后才被新的美学思潮取代,因此理论建设比较充分。而由于中国现代性的滞后性,各种美学思潮接踵被引进,历时不久就被新的美学思潮取代。这种历史处境的好处在于,由于思想资源的多元、丰富,中国美学现代化之路可以走捷径,用更短的时间赶上世界。但是,这也导致了理论建设的严重缺陷,就是忙于追赶世界美学潮流,各种美学理论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如1980年代引进了启蒙主义美学思潮;1990年代引进了现代主义美学思潮,启蒙主义美学被边缘化;2000年代引进了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潮,并且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潮,而现代主义美学被边缘化。这样,各种美学思潮还没有得到消化就被替代,不能深入把握和充分发展。而这种状况导致了中国当代美学的时尚化、肤浅性和不成熟性,往往热衷于跟踪国外新思潮,停留于译介和复述的水平上,不及深入的研究和批判,更缺乏充分的创造性。在2000年以前,中国美学还处于传播学的范围内,自己的创造不多。而在2000年以后,开始有了较多的理论创造,但总体上还是比较薄弱。这种现象警示我们,要与世界美学并驾齐驱,中国现代美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必须更扎实地做好理论建设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