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语义复现形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卯根 山西省教育学院中文系

原文出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史记》一向作为中国文学语言的典范。而自金代王若虚以降,学者间或指出司马迁在语法修辞方面大有欠妥之处,其中批评最多的是关于词语重复烦累问题。本文对《史记》全书的有关语言现象作了横向分析,并与相关文献纵向比较,结合“同义复用”现象加以推衍,发现上述被指摘的“语病”原本是特殊的修辞手段,姑且名之曰“语义复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相邻并列复现、相邻互补复现和分隔错综复现。这种表达形式存在运用的合理性取决于语言内部的多余机制,现代汉语中“平民百姓”、“小个不高”以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等说法正是古代语义复现形式的遗迹。

      语义复现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修辞手段,即出于强调、渲染等表达需要,某一语义单位在单句的成分之间或复句的分句之间重复出现。这一特殊表达形式在《史记》中大量存在。自金代王若虚以来,将此用法视为“字语冗复”[1]或“修辞之偶疏”[2],还有的斥之为“两种句型误在一起”[3]。司马迁笔下是果真有那么多的语病吗?历代学者的针砭促使我们去爬罗《史记》的有关材料,分项考察,逐条辨析,以引起对此特殊语言现象的再思考。

      一、相邻并列复现

      此类语义复现是单音同义词连用方法的扩展形式,表现为复音词及词组层面的同义反复。有的是为了增强气势或表达力度,有的则出于特殊需要而着意强调渲染。例如:

      (1)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副词性结构“相与”和副词“共”并列作状语,以强调“诸将皆服”之普遍性。先秦文献中已有如此用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相与偕出,请相与偕告。”又《韩非子·存韩》:“前时五诸侯尝相与共伐韩,秦发兵以救之。”

      (2)共治效郅都,其廉弗如,然宗室豪杰者皆人人惴恐。(《酷吏列传》)“皆”与“人人”并列作状语,在表示范围的职能方面构成语义复现。《汉语·宁成传》作:“然宗室豪杰人皆惴恐。”这一改动,既说明并列复现的两项可以互换的特点,又显示出现代汉语中“人人都”、“个个都”之类说法的直接来源。

      (3)汉王欲拜信为大将,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淮阴侯列传》)《汉书·韩信传》及《通鉴》卷九同。王若虚评:“多‘各’字。”其实,“人人各”是并列复现结构作主语。又如《屈原贾生列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4)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项羽本纪》)“无不”与“人人”都是在表示范围的概念上具有周延性质的词组,语义复现,用以渲染楚军声威。王若虚评:“‘无不人人’字意重。”殊不知,在《史记》中这种现象司空见惯,《通鉴》卷八记此事也照录《史记》原文。

      (5)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梁孝王世家》)许冲《上〈说文解字〉表》仍沿用“莫不毕”并列复现形式:“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大事,莫不毕载。”

      (6)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4](《货殖列传》)“通”与上例“毕”一样,都是表全、尽概念的范围副词,同表周延概念的词组“莫不”并列复现作状语。

      (7)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秦始皇本记》)“禁”与“不得”并列充当谓语,共带一个宾语“祠”。《白话史记》译作“禁止他们祭拜”,深得其结构关系。

      (8)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孝文本纪》)《汉书·文帝纪》同。与下面一般表达方式相比较,这种禁止词语并列复现形式的强调意味十分显豁。例如《汉书·景帝纪》:“夏旱,禁酤酒。”又《史记·高祖本纪》:“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熹,秦军解,因大破之。”

      (9)公卿请废勿王,诏弗许。(《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淮南王刘安传》同。“废”与“勿王”并列复现,强调公卿要求之激烈。这是当时的习惯说法。《汉书·淮南王刘长传》亦云:“制曰:‘其赦长死罪,废勿王。”

      (10)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殷本纪》)王若虚评:“既有‘乃’字,何须更云‘于是’?”然而,《史记》全书共有五十五处复合承接连词“于是”同承接连词“乃”并列复现的用例,[5]和大量的单用“于是”或“乃”的现象比较,可以看出它们具有加重气势的作用。现代汉语的“于是就”、“于是使”正是这种用法的残留。只不过我们习焉而不察罢了。此外,“于是乃”并列复现的用例既然如此之多,也足以说明它已经具备了固定结构的性质。正如同义词连用创造出许多联合结构的复合词一样,并列语义复现也成为产生固定结构的途径之一。

      (11)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齐太公世家》)“于是遂”用法同上例“于是乃”,在《史记》中出现十九例,[6]尽管大大低于“于是乃”的使用频率,但这只是作家使用语言的个人习惯问题,它同样已经取得固定结构的性质。

      (12)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平准书》)《汉书·食货志》同,颜师古注:“抵,归也。大归犹言大凡也。无虑亦谓大率无小计虑耳。”颜注虽未为精当,但对“大抵”和“无虑”这两个复音词并列复现的现象尚持认可态度。俞樾则将此归入“语词复用例”。[7]王若虚苛诋此例及《老子韩非列传》称《庄子》一书“大抵率寓言也”为“语意重复”,[8];是以当时的一般语法惯例去衡量古代语言的特殊形式,是以“平淡”的好尚绳“奇峭”,不及小颜,远逊俞氏。实际上,现代口语尚有“好象大概可能是吧”之类的俏皮话,与这两例并列语义复现用法一脉相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