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对《汉语大词典》中的50条词语释义从“释义不确”、“义项不全”、“例证晚出”和“其他”四个方面进行了订补。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近代汉语 词语 订补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我们曾在《〈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条目商补》[1]一文中指出,对近代汉语语词搜罗浩博、对白话文献资料征引宏富是《汉语大词典》的一项突出的成就,同时并就有疏失的部分条目提出了订补意见。近年来,我们在翻检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仍按上文归纳的四个方面胪列如下,以供编者修订时参考。 一、释义不确 1.一卷49页“一周”条:“[4]指一周年”。 按:该释义不够完整。“一周”还可指一周岁。《三遂平妖传》第一回:“老娘婆收了,不免做三朝、满月、百岁、一周:因是纸灰涌起腹怀有孕,因此取名叫永儿。”《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八回:“我那等说,还不到一周的孩子,且休带他出城门去。”八十五回:“妇人道:‘何曾出来了,还不到一周儿哩’。”故释为“指一周年或一周岁”,方为完备。 2.一卷55页“一柞”条:“犹一叠。柞,约为拇指和食指伸开的距离。” 按:“柞”在元曲中有多种写法,又作“拆”、“折”、“扎”、“札”等。如《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绣鞋儿刚半折,柳腰儿勾一搦。”“折”,王季思校注本作“拆”。兰楚芳散套《粉蝶儿·思情》〔迎仙客〕曲:“我则见窄弓弓藕芽儿刚半扎。”“柞”、“折”、“拆”、“扎”和“札”,都是“搩”的借用字。《集韵》:“搩,手度物。”引申为量词,今又作“柞”。指拇指至中指伸直的长度,而非从拇指到食指伸开的距离。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曾释此为“一堆”,误。今《大词典》释为“犹一叠”,亦不确。《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八回:“狄希陈取出那炮杖来,有一札长,小鸡蛋子粗。”此言一个“炮杖”的长度,显然不能说是“一叠长”。 3.二卷610页“列子”条:[1]即列御寇,相传为先秦早期道家。[2]指众士子。《金瓶梅词话》第九七回:“风吹列子归何处?夜夜婵娟在柳梢。” 按:列子,战国时郑人,相传他能御风而行。《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后人多用此典,以形容人飘飘欲仙。如卢挚《双调·殿前欢》曲:“谁人与共?一带青山送,乘风列子,列子乘风。”此是写作者在喝醉以后飘飘欲仙,像列子御风一般的感觉。《金瓶梅词话》两引“风吹列子归何处”诗。一是第七回写西门庆娶孟玉楼,一是第九十七回写陈经济娶葛翠屏,引此诗是为了表现人物得意尽欢,飘飘欲仙的感觉。《大词典》释为“众士子”,不知何据,当非用典之意。 4.二卷1657页“尖尖”条:“[2]方言。犹狠狠。《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刘宦差问,尖尖打了十五个老板。’又第六三回:‘十六日放告的日子,叫他在巡道手里尖尖的告上一状,说他奸霸良人妇女。’” 按:“尖尖”,犹言足足。“尖尖打了十五个老板”即足足打了十五大板,一点也没有减少。“尖尖的告上一状”形容罪状罗列之多。又同书第十一回:“自己把嘴每边打了二十五下,打得通是那猢狲屁股,尖尖的红将起来。”此“尖尖”犹云“高高”(与“足足”相通),而不能说成“狠狠地红将起来。”上引《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五回例,黄肃秋校注本[2]注云:“狠狠地”。《大词典》未辨黄注之误而沿用,亦误。 5.五卷337页“步戏”条:“指在戏台上扮演的戏。《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叫了四个唱的,一起乐工、杂耍、步戏。’” 按:“步戏”并非在戏台上扮演的戏,而是民间地方戏的一种表演形式,演出不搭台,只在平地表演,四周围以长板凳,观者坐板凳观看。因演员是在平地边走边唱,而且没有固定演出场地,走到哪里唱到哪里,故称“步戏”。详参隋文昭先生《释“步戏”》[3]蔡敦勇先生亦指出:“明代中叶,那些公侯、缙绅以及富豪之家,其府第之中都无舞台,所以乐人、戏班的演出或其他艺术活动,大都是在厅堂的红氍毹上进行。……它是一种乐人自弹自唱,边走边唱的演唱形式。”皆道出了“步戏”的得名之由,当从。 6.六卷324页“打旋磨”条:“[2]引申指周旋献殷勤;磨烦。《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回:‘玉箫跟到房中打旋磨儿跪在地下,内央及五娘千万休对爹说。’” 按:“磨烦”,不辞。打旋磨,即围着某人团团转,是死命央求人或缠着别人不放的表现。“打旋磨跪着”,是被央者把身子转向哪边,央求者就立即跟到哪边,始终面向被央求者跪着。《赚蒯通》第三折:“赶着我后巷前街打旋磨儿。”《红楼梦》第九回:“你那姑妈只会打旋磨儿,给我们琏二奶奶跪着借当头。”均此意。 7.六卷536页“拿手”条:“指有财物可以敲榨的对象。《醒世姻缘传》十四回:‘老爷方才不该放他,这里一个极好的拿手!’” 按:“拿手”并不是敲榨的对象,而是敲榨的凭借,应理解为:以之要挟,治服别人的条件或者把柄,也不限于敲榨财物方面。今徐州一带仍流行此语,例如:“对付这种人,你非得有个拿手不可。” 8.六卷1297页“脱空”条:“[2]落空;没有着落;弄虚作假。” 按:脱空义为欺骗,虚诳。宋吕本中《东莱吕紫微师友杂记》:“刘器之尝论至诚之道,凡事据实而言,不涉诈伪,后来忘了前话,便是脱空。”《宣和遗事》亨集:“朕语下为敕,岂有浪舌天子脱空佛?”《抱妆盒》第二折:“常言道脱空到底终须败,可着我怎
划。”元·高明《琵琶记·拐儿脱骗》:“自家脱空行径,掏摸生涯。”以上各例皆欺诈义。“脱”本字当为“詑”。《说文·言部》:“詑,沇州谓欺曰詑。”王学奇先生指出:“《旧唐书·代宗纪》:‘太仆寺佛堂有小脱空金刚。’偶像之所以名‘脱空’,就因它有外壳而中空。今谓‘脱空’为‘说谎’,正是从这个意义引申而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