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美〕 李英哲,男,1936年生,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博士导师; 〔美〕卢卓群,男,1940年生,(武汉)湖北大学(邮编430062)人文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 要 汉语连词从产生到现代的定型形式,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发展方式是:同义共存,同义竞争,自然淘汰,约定俗成。体现出发展的特点是:一、兼职者分担——精密化。二、同义者竞争——单一化。三、异形者更换——通俗化。四、同形者自汰——纯形化。本文分别举例讨论。

      关键词 汉语 连词 发展 特点

      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它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群乃至段落,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词发展而来。上古时期,开始形成的连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连词,比较集中地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复音连词(主要是双音节的),上古时也有,但不多。到近代多起来,并形成一个复音连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更显示出共存与竞争(据王士元竞争变化理论)的现象,最后成为现代汉语复音连词的定型形式。在产生连词的上古时期,就有一些连词搭配组合使用。连词搭配组合使用的大发展时期在近代。现代汉语中的连词组合形式多产生于近代后期的明清时期。本文是站在现代汉语的立场上,讨论连词从“诞生”到现代汉语中的定型这段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特点。正是有了这些发展特点,才使得连词有了当今使用的定型词儿和结构格式。这些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兼职者分担——精密化。二、同义者竞争——单一化。三、异形者更换——通俗化。四、同形者自汰——纯形化。

      一、兼职者分担——精密化

      上古早期,连词很少,只有“以、而、且、则、乃、惟、其”等十几个,到春秋战国时期,连词渐渐多起来,一词兼数职也逐渐分工,用法开始固定化。中古以后,职务的分化与分担甚为明显。经过近代汉语的职务消长演化,连词分工精细,发展成为现代汉语运用的连词。

      拿“以”作为例子试加说明。

      “以”由动词发展成为介词、连词、代词,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它的虚化[1],动词“以”开始消失。这里讨论连词“以”的用法由多职能逐渐分化的历史演变状况。

      连词“以”至少有6项职务:它们是(一)并列连词,(二)条件连词,(三)因果连词,(四)转折连词,(五)目的连词,(六)修饰连词。经过中古和近代的发展,有5项职务由其他连词分担,只有目的连词保留到现代汉语中了。下面分6项讨论。

      其一,“以”充当并列连词,相当于“和、并且、而”。如:

      (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敬忠以劝:严肃、忠实和互相勉励。〕

      (2)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韩非子·难一》)〔战以败之:作战并且打败了它。〕

      中古以后,表示并列关系常用连词“与、和”;“以”作为并列连词,明显地逐渐减少。

      其二,“以”充当条件连词,往往承接条件或原因,以引出结果,相当于“才、才能”。如:

      (3)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各种工匠身在作坊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

      (4)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史记·秦本记》)〔以和:才能和解。〕

      上古常用的条件连词是“惟、其惟、其”等。如:

      (5)惟明,克允。(《尚书·舜典》)〔只有明察案情,才能处理恰当。〕

      (6)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义民,若有功。(《尚书·召诰》)〔只有王不与小民一起纵欲而违背法度,并且取于用刑杀的手段治理民众,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7)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召诰》)〔王只有以德行事,才能求得天命长久。〕

      上古时,已有“惟”类连词与之并用,而且力量比它强大,也比较活跃。大约在中古以后“以”的这项职务就免除了。在近代汉语中看不到这一用法了。

      其三,“以”“充当因果连词,常用于复句中的后一分句,相当于“因此、所以、以至于”。如:

      (8)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左传·成公七年》)〔以死:以至于死。〕

      有时用“以”于前一分句,当“因为”讲,如:

      (9)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史记·秦本记》)〔我因为没有采纳百里奚和蹇叔的意见,所以使你们三位蒙受耻辱。〕

      “以”作“因为”用很少;用作“因此、所以”义时,上古多用“故”,还有“以故、是故、是以、故此、因是、因而”等。中古以后“以”所用渐少,在近代,逐渐为其他连词所代替。

      其四,“以”充当转折连词,相当于“虽然”,用于前一分句,含有让步的意味。如;

      (10)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左传·文公十七年》)〔虽然陈、蔡两国紧紧地挨着楚国,然而对晋国不敢三心二意,是由于我国的缘故。〕

      也有把“以”用作“但是、却”的,这种“以”多用于后一分句。如:

      (11)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淮南子·汜论》)

      “以”用于转折句的前一分句,上古多用“虽、虽则、虽使、虽或”,近代出现“虽然”。用于转折句后一分句表“然而、但是”义的,上古有“则、而、然、之、然则、然而、且、可”等。中古以后至近代出现“但、却、可是、但是、不过”等,它们分别分担了“以”充当转折连词的职务,在近代汉语中已见不到“以”作转折连词的用法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