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工程国家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翎君,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文出处:
近代史研究

内容提要:

中美工程师协会于1919年在北京成立,为美国在华工程师和留美归国学人所组成的友好组织。其成立宗旨除了促进工程学的知识与实务经验,培养同侪合作精神,树立工程专业规范等目标,最终目的在于为中国正在开展的工程建设所遭遇的实际问题寻求可行之解决方案。此一组织创建之初时受到中美两国政府的支持,荣誉会员包括北京政府交通部官员和美国驻华公使,而其主要会员则投身于中国的公共工程建设。该协会不仅和美国本土工程学会进行跨国联结,与英人在上海创办的中华国际工程学会形成南北互相辉映的组织,并且和中国本土工程师学会有微妙的互动关系。中美工程师协会在中国的活动,呈现了一群技术专家与中国政府合力推动中国工业化建设,引介工程知识和开创建设思路,并推动中国工业建设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历程。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12 期

字号:

       近年来关于近代中国工程建设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关注,不少学者从国家治理、工程师专业化,以及技术专家对形塑现代国家的作用等视角提出有意义的见解,其中较具代表的当属David A.Pietz所著关于17世纪中叶以后200年来的黄河水利治理和民国时期淮河治理(1927-1937)的两本学术专著。①关于南京政府时期的工程建设则有William Kirby研究经济资源委员会和国联技术顾问的技术合作对重建南京新政府的工业生产战略和建设目标的作用,并提出南京政府时期工程专家的形成如何影响战后台海两岸工业建设方针的宏观解释。②新近亦有学者从港际工程的技术个案考察或从近代工程学科的专业化和学科社群的建立,以此省视近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结脉络。③这些研究的共同点均呈现近代工程学与工程师个人/群体在中国迈向现代国家过程中在经济建设、工业生产、人才培育、学科奠基和国家治理等层面的相互作用,并以此为考察点进行跨领域研究。

       1919年中美工程师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ineers)于北京成立,为中美两国工程师所组成的友好组织。创建之初受到中美两国政府的支持,荣誉会员包括北京政府交通部官员和美国驻华公使,而其主要会员则投身于中国的公共工程建设,如铁路、公路、水利、矿务和电报等,亦有少数大学教授参与,此一组织堪称一次大战后中美两国工程师精英的跨国合作,并为1920年代以后的中国国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该协会有出版英文刊物《中美工程师协会月刊》(Jour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ineers),完整保存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然而过去并未有学者充分利用过这批材料。本文以中美工程师协会的发展为主轴,探讨这群技术专家如何与中国政府合力推动中国工业化建设,引介欧美工程知识和开创建设思路,并分析其对中美两国和走向世界的联结作用。

       一、创立宗旨与会务运作

       1914年8月欧洲大战方酣之际,15日巴拿马运河通航,当时美国尚未参战,急欲向世界各国展示美国在科技和工艺上的优异领先地位。次年9月20-25日,第一届国际工程师大会(First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gress)在旧金山由美国公共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等机构盛大举办,这次会议以庆祝巴拿马运河的通航象征各国工程师的通力合作为号召,而事实上系向全球宣告美国工程界和国家团队的胜利。④自1915年2月20日至12月4日,美国以持续十个月之久的时间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Panama 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希望借由此一占地635英亩汇聚各国工艺参展的赛会活动,向各国展示主办城市从1906年大地震废墟中重生的崭新都会面貌,并且通过各式宏伟的现代化建筑和先进工艺器械的展演,证明美国已是傲视全球的工业科技强国。⑤当时中国实业界在农商部筹办下组团参加,由陈琪出任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局长,这次活动不仅为拓展中国对外贸易并与世界交流,也为增加中美之间商业网络和技术交流的机遇。⑥而在巴拿马运河竣工之后,原担任巴拿马运河管理局局长的(Panama Canal board)赛伯特上校(William Luther Sibert,1860-1935)通过红十字会的居中牵线,参与了整治中国大运河和导淮工程。⑦在此一脉络之下,中美工程师协会的创立及其宗旨,可说是赋予美国政府一种引领中国走向美国所打造的工业技术帝国的想象和使命感。

       1919年11月22日,中美工程师协会于北京创设,其宗旨有:1.促进工程学的知识与实务经验。2.维系工程师专业水平,培养同侪合作精神,树立工程专业规范。3.为中国正开展的工程建设所遭遇的问题寻求可行之解决方案。次年9月发行机关报《中美工程师协会月刊》,荣誉主席前内阁总理熊希龄于创刊序言强调留美学生对中国工程界的贡献,以及美国工程师出任北京政府公共工程顾问及承担各项工程要职,显现中美友好之情谊。他提到“工程师”(Engineer)与中国传统“工匠”(artisan)有所不同,前者是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工程学的诞生所形成的一个知识创新与技术劳动的职业群体;中国缺乏近代工业革命后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封闭的中国必须与世界接轨,而中美工程师协会的成立适逢世界经历重大国际冲突后的重建工作,中美工程师的相互扶持和鼓励,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寄望战后“新中国”黎明的到来。⑧

       1922年该会第三届年会于上海召开时,正会长颜德庆(外交官颜惠庆之胞弟)因有事未能与会,由副会长杨豹灵主持并宣读会长演说词,提到“华会现既闭幕,远东将有一新气象,中国即将达于健康与经济发展时期,而工程学在其中,非仅有小部份也”。演说词中陈述该会有三种必要之旨趣:1.工程学识及练习之精进。2.高尚之职业基础之维持。3.合作与群谊精神之培养。杨豹灵和颜德庆为留美学人,杨于1911年返国从事水利工程,颜于1902年返国从事铁路工程,两人的职业身份正是该协会最为热衷的项目。⑨

       中美工程师协会成立之初,会员约百人。创会后的惯例是现任交通部和现任美国公使为固定荣誉会员。1920年有荣誉会员7名,其中中国人4名,美国人3名,有前内阁总理熊希龄、驻华公使柯兰(Charles R.Crane,1858-1939)、交通总长叶恭绰、美国广益投资公司(America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副总裁亨利(Philip W.Henry,1864-1947)、大运河疏浚局副总裁兼全国水利局副总裁(署理总裁)潘复、美国著名河工专家费礼门(John R.Freeman,1855-1932)、中国交通部铁路技司主席沈琪(慕韩)。⑩次年美籍荣誉会员增加一名,亦即以建造美国大北铁路(The Great Northern Railway)和担任巴拿马运河首席工程师(1905-1907)享誉国际工程界的史蒂文森(John F.Stevens,1853-1943)。1922年美籍荣誉会员增加为6名,再加入著名河工专家温德尔(John Alexander L.Waddell,1854-1938,一般缩写J.A.L.Waddell)和新任公使舒尔曼;中国籍荣誉会员6名为:熊希龄、叶恭绰、潘复、沈琪、王景春(新任交通总长)和张謇,均具有铁路交通工程之背景及任职交通部或财经部门之经历。这些中美荣誉会员包括美国驻华公使、中国铁路和水利官员以及美国最著名的工程界人士,此一黄金队伍打响该组织的名号,1922年会员激增为239名(11),1924年再增加到270名会员。(12)在中美工程师协会创办初期,在行政奥援上除了有北京政府交通部的大力支持,来华时间不长的美国驻华公使柯兰功不可没。柯兰于1920年3月到1921年7月担任驻华公使,对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建设不遗余力,费礼门和陶德(Oliver J.Todd,1880-1974)等重要河工专家均得到他的大力支持。(13)柯兰、温德尔和亨利三位长期担任该会的荣誉会员,1938年会员名录中这三人仍保有此一头衔。(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