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名词动用 名词动用是一种活用现象,是指本来用作名词的词语临时活用为动词。名词动用和名动兼类是相互牵连,但又有区别的两类现象。吕叔湘是这样区分活用和兼类的: 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尔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的词类转变。……如“看远些!别这么近视眼!”里面的近视眼……临时活用作动词。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为词类转变了。例如“别废话!”里边的废话就应该算是正式的动词。语义有明显的变化,同类的词不能随意仿效,是词类转变。① 吕叔湘所说的词类转变就是兼类,兼类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特点。兼类词在词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是少数词中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同是名词当动词使用,为什么一是兼类,一是活用呢?它们的区别是什么?现在大家都公认的区分标准是使用的频率,即偶用的为活用,常用的为兼类。Clark and Clark区分从新创转类到惯用语六个阶段,构成整个“习语化过程”(idiomatization)。②胡安顺从使用频率、词义的稳定性、及物性和适用范围四个方面区分名词动用和名动兼类现象。③方梅讨论了活用和兼类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差别。④ 另外,还应该区分误用和活用。吕叔湘认为像名词动用这样的词类活用到了现代常见于口语,有的是出于无知,更多的是带点俏皮,而正经文字里很少见;无知就是误用,俏皮就是追求修辞效果的活用。⑤ 邢福义认为误用和活用都属于“出格”现象。⑥出格有两类:一类是不合语法的“词性误用”。比如:“一个人活在世上,无非是两个生活吧,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主要是有所事业……”事业被误用成了动词。另一类是取得修辞效果的“词性活用”。活用现象属于修辞现象,自然不能进入词典。但词性活用现象说明了一个事实:句法对词类带有强制作用。一个词,入句后一旦“出格”,只要不成为病句,这个词一定要被牵制成为别类的词。这就是“入句变类”,即只有根据入句的情况才能判断词类活用现象,下例中的黄昏就属于这种用法。 (1)一声千年前的乌啼,早已
了今天。(任洪渊《北京古司天台下》) 本文研究现代汉语诗歌语言中的名词动用。这既不同于兼类,也不同于误用,属于为取得修辞效果的活用。除了上述研究外,近年来,学者们开始讨论名词动用的语义基础、语用推理、认知机制等,如徐盛桓⑦、刘正光⑧等都属于此类研究。张伯江在类型学视野下对名词动用进行了功能解释。⑨王冬梅分析了名转动词的修辞及文体特征、机制、名动互转的不对称性及成因等。⑩司显柱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描述并讨论了名词动用在各类文体中的分布。(11) 以上研究对廓清名词动用的概念,认识其语义基础和认知机制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考察发现,较之于其他文体,名词动用在诗歌中运用得更加普遍。但此前没有针对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作为一种“出格”现象,名词动用的特征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得更为鲜明,并且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以下讨论主要围绕诗歌中的名词动用展开。首先,我们结合诗歌语言的用例,来看名词动用的语义基础及语法手段。 二、名词动用的语义基础及语法手段 (一)语义基础 一般认为,名词指称事物,动词描述事件。在句子中,名词一般作为参与者参与到动词所描述的事件中去。而在名词动用中,名动功能发生了错位,也就是说,名词指称事物的意义让位于描述事件的意义。转变后的动词与原名词有牵连,这种牵连使名词动用成为可能。(12)具体地说,事物参与事件导致名动互含。动用名词指称功能弱化,而描述功能得到凸显。名动互含为名词动用提供了语义基础。由于动词表示的事件涉及不同概念实体间的联系,事物名词可以凭事物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事件中去,使指称能够转变成描述。(13)所以,认知语言学认为,名词动用是一种转喻,其本质是以一个事件中的参与者来转喻事件,属于以部分转喻整体的概念现象。(14) 接下来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名动如何互含,名词如何参与到事件中?答案是,通过常规特征。换句话说,动用后的名词转指一个与之相关的常规关系(事件)。这牵涉到事物的常规属性(conventionalized attributes),即事物的典型特征,包括事物的典型用途、与事物相关的常规活动等。(15)比如, (2)请
出这片芦苇荡、落日与风/树林从春天就开始变得葱绿,如今只剩下枝条(孙梧《汶河向东流》) “素描”是“画”出来的,在“画素描”这一事件中,“素描”是其中规约化的参与者角色,即“目标宾语”。(16)通俗地说,涉及“素描”的动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画”。因此,当素描用作动词的时候,很自然获得“画”的意义。这可以看出,动用后的名词转指事件,但其原来的名词属性没有完全消失,只是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例如,当“素描”用作动词的时候,人们还是将相应的名词理解成事件中的参与者,即目标宾语。王冬梅根据参与角色的不同把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动用分成了十类,即工具转指动作、材料转指制作、处所转指放置、地点转指动作、覆盖物转指覆盖、填充物转指填充、结果转指动作、对象转指动作、施事转指动作、事物转指使成事物状。(17)说到底,这些不同类别的动用名词,都是通过常规关系获得动词义。而名词动用的句法环境,往往有助于显现这种常规关系。如上例中,素描前接“请”,后接补语“出”,然后接对象宾语“这片芦苇荡、落日与风”,表示画的对象。这种句法环境,使名词动用成为可能,并为激发常规关系,理解相应的动词义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