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汉字部件研究综观

作 者:
李华 

作者简介:
李华,女,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训诂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原文出处:
中国文字研究

内容提要:

部件又名字根、字素、字元、构件,是汉字的基本构字单位。自上世纪60年代“部件”概念提出,至今50年来学界围绕部件名称及其与偏旁、部首的关系讨论,部件拆分、命名原则的不断尝试以及部件教学理论、实证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也在名称使用的科学性、拆分原则的可操作性、指导实践的有效性等方面提出适应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语言文字应用的长期目标。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12 期

字号:

      清人王筠《文字蒙求》自序中说:“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①足见古人早已认识到汉字拆分的重要意义。

      “部件”是机械学术语,指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术语被借用于汉字研究和汉字教学,是因为人们认识到方块汉字的拆分与机器部件的拆分有着相似之处。50多年来,汉字部件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综述性成果知网收录仅《现代汉字部件研究述评》一篇。②该文将现代汉字部件研究分为起步、发展、规范化三个阶段,在参阅代表性《现代汉语》教材及相关文献基础上,对于部件定义,部件拆分,部件规范与汉字编码、部件教学的关系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性评价。

      笔者以为,“部件”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是为了适应现代汉字学尤其是对外汉字教学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故而本文研究内容集中于名称讨论、拆分尝试及教学探究三个方面。在部件名称讨论部分,围绕部件名称相关探讨,进一步梳理部件与偏旁、部首关系的研究成果;在部件拆分尝试部分,总结部件拆分不同结果,强调部件位置解读、名称规范的重要性;在部件教学探究部分,回顾学界对于汉字部件教学可行性的理论分析及实践调查。

      一、部件名称讨论

      (一)关于部件名称的探讨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分析现代汉字形体时发现,整字和笔画之间存在着一些很重要的中介部分,有必要进行专门研究。杜定友称之为“字根”,认为字根是汉字组织的最小单位。③该名称被广泛应用于汉字输入领域并因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根口诀(1983年)而影响深远。虽然杜定友没有明确界定什么是“字根”,但却尝试进行字根的拆分,亦将之同偏旁、部首的提取进行联系和比较,并附上“字根表”形成总结。其敏锐的视角为部件研究开拓了深入探讨的空间,堪称现代汉字部件研究启幕之作。

      周一农首倡“字素”名称。李文治、岳维善、张永亮定“字素”性质为“结构单位”,将之同书写单位的最小要素笔画进行功能划分,亦使得之前杜定有“字根是汉字组织的最小单位”之论断有了更为科学的诠释。随着研究的深入,施光亨、刘社会、杜同惠、李玲璞均认同“字素”的说法。李玲璞还以笔名李圃撰文,进一步补充“字素”名称的语言学依据。经过他的深入分析,“字素”概念确乎更符合语言学对于“最小单位”的名称称谓。④

      针对汉字的排检和计算机输入,张天光、黄伯荣、翟万林提出“字元”概念。⑤其针对7000通用字,从30多种笔画和200多个部件中优选出84个字元的尝试,值得肯定;对于当时学界流行的部件定义矛盾及不足的针砭,亦有启发意义。但也正因如此,“字元”概念本身包含的“部件”所指同样无法避免定义不明的缺陷。

      朱一之将汉字的构成部件以“构件”表述。⑥王宁予以系统阐释。⑦朱志平、韩伟、梁彦民、齐元涛均沿用这一名称。⑧李运富从构字理据和形体结合方面,对构件与部件展开分析,旨在说明“构件”更接近于“偏旁”概念。⑨

      在上世纪60年代“文字改革”讨论中,文之初、叶楚强、孙耀武将这类“字根”称为“部件”。⑩倪海曙首次给部件以明确界定,其界定不仅点到偏旁、部件、笔画的关系,结构单位与书写单位的关系,同时也触及部件拆分的层级性特点,就使得部件拆分在汉字结构分析中的地位不言而喻。(11)经倪海曙深入论证,“部件”名称的使用日益广泛。

      总而言之,尽管“部件”概念在计算机界和汉字学界存在“字根”“字素”“字元”“构件”等多种说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名称逐渐统一且定义日益趋同,在苏培成(12)“部件”定义基础上,费锦昌总结为:部件也叫字根、字元、字素,是由笔画组成的构字单位。它大于或等于笔画,小于或等于整字。这一定义不仅梳理“部件”的异名别称,确定“部件”性质为构字单位,且将“部件”分为笔画类、整字类、大于笔画小于整字类三大类别,涵盖“部件”概念重要特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3)也正因为如此,要明确界定什么是“部件”,那么,哪些笔画是部件,哪些笔画又是部首,整字类、大于笔画小于整字类部件与偏旁、部首的关系等问题就成为部件研究中无法回避的课题。

      (二)部件、偏旁、部首的关系

      1.三者关系研究比较模糊阶段

      伴随“部件”名称讨论,部件与偏旁、部首关系问题成为必须深入研究的内容。“部首”只是字的一个或一部分部件(14),“部首”是偏旁部件中最主要的成分(15),“部件”是比偏旁分析得更细的汉字结构单位等论断(16),代表了60年代学者们对于部件与偏旁、部首关系的大体认识,大部分相关成果(吴建一、叶楚强、孙耀武)(17)中部件、偏旁、部首概念并未进行区分。后来,张普“最早对汉字进行系统的部件分析的,恐怕要算许慎了”之论断,亦未将部件概念与偏旁、部首进行对比。(18)

      也就是说,从上世纪60年代“部件”概念提出直至80年代的研究成果中,学界对于部件、偏旁、部首的关系认识一直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部件”名称界定本身长期处于探讨之中,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关于三者运用场合、使用背景的横向比较以及对于偏旁、部首相关概念历史演变的纵深思考。

      2.三者关系研究相对明晰阶段

      进入90年代,学者们均就部件、偏旁、部首关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19)其中,迟永长的研究,不仅明确划定传统偏旁与现代偏旁的时间坐标,同时启发人们从汉字演变的历史长河中重新审视偏旁概念。在此基础上,沙宗元进一步从术语由来、现实使用情况等方面,对偏旁、部首名称进行考释。两位学者代表性观点使长期处于模糊状态的偏旁、部首关系问题有了相对明晰的答案。即传统文字学范畴下,偏旁包括形旁、声旁两部分,其内涵大于部首;而现代汉字学领域内,偏旁包含形旁、声旁、记号三部分,它与部首呈现交叉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