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二等现象  

作 者:

作者简介:
潘悟云,广西民族大学;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E-mail:pwy@shnu.edu.cn。

原文出处:
方言

内容提要:

本文指出有些本该读三等或一等的方言词在演化的过程中,因为音变滞后,会读入同一上古韵部中对应的二等韵。并举“拚、言、研、都”等字为例,说明这种考本字的方法。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12 期

字号:

      笔者曾讨论过方言考本字“觅轨法”(潘悟云2015),主张根据历史音变规则来探究某些方言词的源头。本文提出“滞二等”现象,是汉语语音史上一种特殊的音变规则,为方言考本字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壹 三等滞二等

      1.1 潘悟云(2002)指出,吴、闽语中一些三等特征词会读入二等。

      例如东南方言中有个方言字“嫲”,音韵地位相当于明母麻韵二等,称呼年长女性,或用作雌性动物后缀,如:鸡嫲|猪嫲。这个字的本字就是“母”。“母”上古之部字,中古三等,但是口语中还有鱼部一读。这是鱼韵三等读入麻韵二等的现象。

      又如鱼韵三等“女”在吴语湖州、嘉兴、德清、桐庐、余杭、安吉、富阳、衢州、临海、仙居、天台等地都读麻韵二等。松阳、遂昌、衢州、龙游、龙泉、温州、瑞安、平阳、永嘉、乐清等地的“女”则读为娘母佳韵字,这些地方佳、麻合韵,所以也是鱼韵三等读入麻韵二等的现象。

      远指代词“许”在吴语丽水地区也保留鱼韵读作佳韵的历史层次。

      泰顺“蛮讲”中有:,都是脂、之韵读入二等皆韵的现象。

      又如青田方言的公鸭说“鸭雄”,东韵三等“雄”读同二等江韵。

      三等读入二等的演变,当发生在上古与中古之间,是二等介音与三等介音混淆造成的。

      二等在历史上有以下变化:是中古二等的介音。

      中古三等介音是-i-,它是后起的(Pulleyblank 1962-3),刚出现时大概也是之类的音(郑张尚芳1996;潘悟云1998)。从汉越语还可以看到三等介音的初始面貌,如:。如果当时的汉语中三等介音已经是-i-之类的音,越南人也就不会用到

      三等的介音与二等介音当然不是同时出现的,当二等介音变作的时候,三等介音已经从变作-i-了:

      二等

      三等

      

      这里所说的二等与非二等,是指上古同一个韵部中的中古音而言。上古的韵部到中古有以下的音变:

      

      “等”是中古的音类,为了方便称呼,我们也按中古等的类别称呼上古各韵部中对应的等,如把模韵叫作鱼部一等,麻二叫作鱼部二等。由于上述变化是由于音变的滞后产生的,所以叫作“滞二等现象”。滞二等现象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本字的方法。有些字有相当于二等的读音,但是在二等字中找不到本字,也许可以在与这些二等同韵部的三等字中寻找到。

      1.2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拚。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读pàn,意义是舍弃不顾,如:~弃i~命。同时又读pīn,写作“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