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字典编纂中与俗字相关的若干问题

——《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读后*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涌泉,1956年生,文学博士,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是收载汉字最多、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两部汉字字典。但其中俗字条目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作者在对汉语俗字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收字、定形、注音、考释、举证等五个方面对这两部字典在俗字条目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逐步深入,汉字的整理研究也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其中《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的出版,是字典编纂史上的两件大事。前者吸收了历代特别是近代关于汉字研究的成果,对大多数汉字的形音义都有历史的、全面的反映,是汉代《说文解字》以来我国历代字书中汉字形音义的阐释最为完备的一部字典。后者在《汉语大字典》的基础上,广搜博采,在单字收录、字形规范、异体字沟通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是当今世界上收载汉字最多的一部字典。当然,与其他的工具书一样,《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在这里,我们不打算就上述两部字典的得失作全面的讨论,只是想就它们在俗字的收字、定形、注音、考释、举证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存在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一、收字

      1.1 大型字典以“大”为其重要特征,而这“大”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异体俗字的收录情况体现出来。所以异体俗字收录得是否完备也就成了判定其规模大小、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尺。《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收字分别达四万六千多和四万八千多,是收载俗字较多的两部字典,唯以成书较早,难免缺漏。《汉语大字典》收字增至五万四千多个,那些新增加的字,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历代的俗字。但由于《汉语大字典》基本上是在《康熙字典》以及《中华大字典》、《字汇》、《字汇补》等书的基础上编成的,除据敦煌写本及其他传世古籍增收了部分单字外,俗字的大规模收采似乎还谈不上,缺漏仍然很多。《中华字海》自称收字最多,其单字收录达八万五千多个,比《汉语大字典》增加了三万多个。然而即便如此,俗字失收的情况仍然不在少数。略举几例:

      

      

      1.2 由于造字者造字角度的差异或字形演变的关系,俗字常常会发生跟另一个音义不同的汉字同形的现象,这种形同而音义不同(有时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一般称为同形字。由于同形字外形相同而音义不同,因而在阅读古籍或校理古籍时极易产生误解,所以对具有“导读”作用的大型字典来说,注意搜集、辨别同形字实在是一项非常紧要的工作。应该承认,过去的一些大型字典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汉语大字典》,对同形字的收载比较完备,辨析比较细致,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二、定形

      2.1 汉字数量繁夥,字形混乱,是使用汉字的人普遍感到头痛的问题。1965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①d],使汉字在通用字范围内有了规范的形体。但通用字之外的大量汉字字形仍相当混乱。《汉语大字典》虽然对所收字形作过适当的整理,但由于新旧字形杂糅,所以常常有使人无所适从之感。《中华字海》按照国家汉字字形规范化的有关原则,对所收的全部汉字逐一进行了整理,为通用字之外的大量汉字字形的标准化、规范化做出了贡献。如下面的例子:

      

      

      

      2.3 《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的某些字形失误大约是排版时造成的。大多数俗字字头通常没有现成的字模或字符,需要排版时临时摹刻或摹造、摹写,由于数量庞大,加之排字工人(或录入员)缺少相关的知识,在造刻或摹写时“走形”是常有的事。如果校对时把关不严,出现失误自然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都有一些这方面的失误,而《中华字海》的失误要更多一些。这里我们只举两个例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