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Taking 也-clause as an example for analysis,the authorargues that the exhaustive method to explore language facts withinlimited linguistic data is of benefit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factsin Chinese. 1 缘起 1.0“也”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人们对它的研究也不少,但是仍可以发现一些在现行工具书和语法专著中找不到解释的用例。例如: (1)才往了四天,▲也不知道怎么这消息传到二爷耳朵里去啦!(48)[①] (2)过去我不是说相声的,▲说来也该着。我小时候家里没辙,念了几年书,就给我找了个学徒的地方。(479) (3)不许这样子!这还效仿桃园哪,桃园是这个样子吗?▲也就是哥哥比你岁数大,让得过去。(97) (4) 甲:您唱得怎么样? 乙:我这人可不会吹。▲我也不敢说我唱得好,反正这么说,我唱过多少次戏,没出过错儿…(446) 1.1这种尽管常用,但未被发现或得不到解释的“死角”,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可能还不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一,在分析语言现象时,一般都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从已有的印象出发,忽略了那些与自己论题无关的例证;二,为了维护结论的“纯洁性”,回避了一些“不听话”的例证;三,发掘语料的广度不够,较少从大规模的客观性语料中提出某一现象的全部例证。 1.2笔者曾经对“也”字句做了一次调查[②]。这里想以对“也”字句的调查为例,着重说明一种调查语言事实的方法——以摸清语言事实为目的的、对语言事实的“穷尽分析”。 2 关于穷尽分析 2.0“穷尽分析”是指:在某一限定的真实语料的范围内,对其中某一语言现象的全部例证进行逐个分析。这种分析不放过、不回避任何用例,力图对每一个用例都做出解释或提出讨论。 2.1穷尽分析有三个要素,即语料、思路和工夫。 2.11语料,即对所要研究的现象在内容、数量上相适应的真实语料。这是进行穷尽分析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要发现类似上面提到的“死角”,最好是利用规模较大的计算机语料库。因为这种“死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出现的频率不高,没有大量的、合适的语料,仅根据几个例证,很难发现、解释和描写。只有通过较多的同类例证,才好相对容易地总结出规律。 这里的“真实语料”是指原始的、未经删改、剔除的语料。 2.12思路,即正确的分析思路。比如分类方法和标准,这是语法分析的老生常谈,略去不说。 2.13工夫,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即对语料进行穷尽的分析。这种分析需要下死工夫。穷尽分析跟一般方法的不同在于,它要求我们对限定范围内的每一个例证都要进行分析、解释、归类,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的归纳、概括、描写,包括对研究的新发现的阐述,并说明尚不能提出解释的用例,以推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2这里想特别说明,计算机技术一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处理大规模语料的方便,使我们有了在相当的范围内对语言事实进行穷尽的调查分析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为快速提取适合条件的例证提供手段,为例证的分类、分析提供辅助手段,这可以大大提高分析和统计的规模、速度和精确度。 2.3即使有了大规模的语料库和应用了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穷尽分析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作穷尽的分类,就必须对每一个用例进行考察,确定其各种属性,但是有些属性并不是很容易确定的;其次,要作穷尽的分类,就必须把每一个用例都确定到某类中去,特别是不能回避“不听话”的用例,而有些用例的归类就可能颇费周折;第三,事物的分类在客观上总免不了交叉的情况,对于稍复杂一些的现象,可能就很难归出整齐的类别。所以,这种“穷尽”的分析在很多情况下都可能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方法。但是笔者以为,我们现在的语法研究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3 分析实例——对“也”字句的分析 3.0笔者调查“也”字句的初衷,是想比较完整地了解“也”字句在北京话口语中的用法。调查采用的方法是在限定的范围内,对所有的“也”字句逐一分析,分出用法的类别;在语料、分类和统计过程中都采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当然,由于语料不多,这实际上是一种小规模的穷尽分析[③]。 3.1语料 3.11调查使用的是封闭性语料,取自书面语中最接近北京口语的相声脚本——《传统相声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中的三十段相声。原文约15万字。所谓“使用封闭性语料”是指分析完全限制在这些语料内,在语料内部无遗漏地逐个分析,不考虑语料以外的用例,不怕挂一漏万。 3.12建立了计算机语料库,把这15万字切分为20051个句子单位。“句子单位”是根据标点切分出来的,即把原文中凡是由逗号和逗号以上的表示停顿的标点分隔开的语句,算作一个句子单位,不管该语句的长短和结构是否完整。例如下面的一个句子算作七个句子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