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以名词为例,从借代角度来探讨语言词典中一般不加界定或很难界定的意义角度与意义转类问题,并尝试用一种准形式化的方法来描述此类语言现象。 关键词 词汇语义学 语义学 自然语言处理 词库理论 Semantic view-angle and meaning shift Gong Qunhu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Shantou University,515063) Abstract Language dictionaries in general do not define or find itdifficult to define the issue of semantic view-angle and the issue ofshift in meaning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semanticview-angle in relation to meaning shift,with nouns viewed from theangle of metonymy as examples.Also,the paper attempts to describe thiskind of linguistic phenomenon by means of a quasi-formal method. Key words lexical semantics semantics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lexicon theory 1. 结构中与词的形式相对应的意义 在探讨语言意义问题的时候,我们离不开不同层次的结构。我们对语言结构的基本看法可以简化为:句法结构是形式层次,概念结构[①]是意义层次。是词汇使这两个层次对应起来,使句子实现句法——语义的实体化。在这个框架中,词义不但范围较宽,而且处于重要的地位[②]。我们曾就这个问题作过初步的探讨[③]。 以句义是小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如词)的意义组合这个假设为前提,我们在遣词造句的时候,会自动选择适当的词,使它们以某种单一的意义进行组合。这里隐含的内容是:结构选择特定的成员,成员具有进入特定结构的属性信息。或者说词(或词组)带有句法和意义的信息。 单从意义信息方面来考虑,我们的大脑先得有类似于词典中多义词不同义项的记忆,然后才能确定使用能表达这个义项的某种语音形式,而不用别的语音形式。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人的大脑并不是通用词典那样存储词义。一方面,人的大脑是动态的开放性的,从数量角度来看,很少人对词的记忆可比得上一本词典;另一方面,通用词典对词意义的解释与人脑相比,则只是冰山的一角。根据词典,我们无法解释“学车”表示“学开车”而不表示“学修车”。词典所缺少的是概念的层次。从直觉上看,人脑“操作”的并不是词本身,而是可以用词也可以用其他形式所表达的概念。因为语言固然极为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心灵表达手段[④];作为标签的词的语音形式与概念有着复杂的对应关系。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样来揭示并描述词汇的语音形式所表示的复杂的意义。 以上述考虑为起点,我们以名词词义为例来探讨意义的角度和转类问题: (1)a.前边有一堵墙。(整体) 张三刷墙呢。(表面) b.汽车在停车场里。 (整体) 张三正在洗汽车。(表面) “墙壁”和“汽车”的词义角度在(1)中随着动词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建议用“概念角色”[⑤]指称这种在具体结构中表现出来的同一个词(义项)的不同的典型概念角度。 这些概念角色并不是传统词义学中所讨论的“词义引申”,通用词典也不会在具体词条或义项下分别开列出类似的角色来;但是说汉语的人知道“洗汽车”指的是“洗汽车表面”,因而在交际中一般说前者,不说后者。 词的概念角色与其概念处延的特点密切相关,比如,门、窗等物可移动部分和通口等是“门”、“窗”的典型概念角色: (2)a.张三进了房门。 (出入口) b.张三把门漆成了红颜色。 (物体表面) c.张三开门。 (可移动的物体) 我们并不把“墙壁”、“汽车”和“门”的各个不同的概念角色算作这些词的不同意义,更愿借用计算机术语,把词义看作是“缺省”(Default)的概念[⑥],能够在具体语境中“设定”(选择)具体的概念角色。这是人理解或运用概念的特点。支配这种特点的机制则是在具体条件下的“认同”。 人类语言中“认同”的机制有两种:一种是比喻(相似认同),一种是借代(相关认同)。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把比喻和借代仅看作是修辞手段的观点是谬见。莱可夫和约翰逊曾对语言与思维中的比喻的机制作过广泛而深入的探讨[⑦],我们也曾用这两种机制解释过大量的词义变化现象,并对比喻及本文侧重的“借代”作过界定[⑧],兹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就词义的角度和转类而言,借代较比喻运用得更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