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程度副词“颇”

作 者:

作者简介:
洪成玉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100037

原文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程度副词“颇”始见于《史记》。关于它的语义,一直存在着两可的理解,认为既可表示程度深,也可表示程度浅。本文认为,一种语言形式,在产生之初就表示截然相反的两种语义,是不可能的。文章收集并分析了《史记》中全部“颇”的用法,并参考了魏晋时期的工具书和唐人对《史记》《汉书》和《昭明文选》的注释,明确提出,至少在唐代以前,“颇”只有表示程度浅一种语义。

      【关键词】 程度副词 副词和所自演变的词义“颇”的语义特点“颇”的语法特点

      程度副词“颇”首见于《史记》,它来源于形容词“颇”,本义是偏颇。《说文》:“颇,头偏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偏之称。《洪范》曰:‘无偏无颇,遵王之义。’人部曰:‘偏者,颇也。’以‘颇’引申之义释‘偏’也。俗语曰颇多、颇久、颇有,犹言偏多、偏久、偏有也。”《史记》中“颇”共166见。其中用作人名90见, 用作偏颇义3见,用作程度副词73见。古汉语中的程度副词, 一般都由形容词、名词、动词演变而来,与所自演变的词义密切相关。如“殊”,原是形容词,有殊异、特殊义,用作程度副词时,也含有异常、非同一般的意思。例如:

      良尝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史记·留侯世家》)“良殊大惊”即张良非常惊异。再如程度副词“极”,由名词演变而来。“极”有屋脊、栋梁义,用作程度副词时,也含有达到顶点的意思。例如: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友为泣曰:“……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人为人臣怀二心事其君者也。”(《刺客列传》)“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就是指“漆身为厉,吞炭为哑”这种常人一般不可能做到的极端困难的事。再如“绝”,原是动词,有断绝义,用作程度副词时,也含有绝无仅有的意思。例如:

      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伍子胥列传》)“秦女绝美”,意思是秦女有稀世之美。“绝爱幸之”,意思是平王爱幸秦女达到世所罕见的程度。形容词“颇”演变为副词后,也仍含有有所偏的意思。正如段玉裁所理解的,颇多,就是偏多;颇久,就是偏久;颇有,就是偏有;是一个表示程度浅的副词。《史记》中的73个副词用法的“颇”,都是而且也只能是这一种用法。现把《史记》中程度副词“颇”全部转录如下:

      (1) 于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 疑者缺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2) 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 遂族赫家,发兵反。(《黥布列传》)

      (3) 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 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货殖列传》)

      (4)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三代世表》)

      (5) 最以父死颇有功,为温阳侯。(《朝鲜列传》)

      (6)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 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袁盎晁错列传》)

      (7) 及诛诸吕,立孝文帝,陆生颇有力焉。(《郦生陆贾列传》)

      (8) 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颇有中国人相辅, 此亦一州之主也。(《南越列传》)

      (9) 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债数巨万。(《佞幸列传》)

      (10) 李园既入其女弟,立为王后,子为太子,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春申君列传》)

      (11) 吉将吏卒数百人往迎之,众颇有欲还者,斩杀其渠率,遂与俱入汉。(《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12) 诸侯颇有叛者。(《齐太公世家》)

      (13)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奏故。(《礼书》)

      (14) 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封禅书》)

      (15)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六国年表》)

      (16) 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而颇采儒术以文之。(《孝武本纪》)(《封禅书》)

      (17) 樗里子以骨肉重,固其理,而秦人称其智,故颇采焉。(《樗里子甘茂列传》)

      (18) 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刘敬孙叔通列传》)

      (19) 驺奭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孟子荀卿列传》)

      (20) 独梁王所欲杀大臣十馀人,文吏穷本之,谋反端颇见。(《梁孝王世家》)

      (21) 往冬时,为王使于楚,至莒县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信身入水中,几死。(《扁鹊仓公列传》)

      (22) 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儒林列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