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借助谓词隐含的观念, 证明所谓自指的“者”和转指的“者”可以联系起来,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来解释其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作者还从句法结构的转换和生成的角度,考究“者”表示提顿语气这种表达功能的结构理据,并简要地勾画了“所”和“者”语法功能消长的历程,揭示了“者”实现提取宾语功能的两种语法机制。在此基础上,从深层次的语法功能上证明近代汉语“底”来自“者”的可能性,描写并解释了近代汉语同位性偏正结构的历史来源。 对于语法结构的演变,只有通过书面记录才能进行观察。由于自秦汉至晚清汉语一直以形式固定的文言作为书面语,因而口语中实际发生的语法成分的兴替和语法结构的更移就得不到充分的书面反映〔1〕。比如,现代汉语“的”的前身是近代汉语“底”,“底”的前身是什么呢?吕叔湘(1943)从用例上证明“底”出于“者”,王力(1958)从语音上推测“底”来自“之”。因为缺少足够的记录“底”出现和发展的文献资料,所以对这种观点的分歧就难于裁断。有鉴于此,我们尝试一种“深度探测法”:对先秦汉语的“者”、“之”和近代汉语的“底”的语法功能作深层次的对比分析,从语法功能上推断“底”源自“者”还是源自“之”。作为这种研究构想的一个部分,本文着重分析“者”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顺便也讨论“者”和“底”的演变关系。 关于先秦汉语“者”的语法、语义功能,朱德熙(1983)认为:“者”是名词化标记,其语法功能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即加在谓词性成分VP之后,造成一个名词性的形式“VP+者”);其语义功能有自指和转指两种。例如: (1)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论语·雍也》) (2)仁者,人也;义者,宜也。(《礼记·中庸》) (1)中“仁者”指有仁这种德性的人,表示转指意义;(2)中“仁者”指仁这种德性本身,表示自指意义。这种理论有很强的解释力,但碰到的困难是:“者”除了在谓词性成分后头出现外,还能在名词性成分后头出现。例如: (3)有颜回者好学。(《论语·雍也》) (4)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战国策·秦策二》) 按照朱先生的说法,(3)(4)中“者”的语义功能是自指。那么,这种名词性成分后头的“者”的语法功能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促使我们必须重新解释“者”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 本文打算引进谓词隐含的观念〔2〕, 来证明名词性成分后头的“者”跟谓词性成分后头的“者”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名词化),表示自指的“者”跟表示转指的“者”可以联系起来,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提取句法成分、表示转指意义)来作出解释。同时,勾画“者”句法提取功能的扩张过程,揭示其实现功能扩张的语法机制;以此推测“所”句法功能萎缩的原因,并从语法功能上证明“者”演变为“底”的可能性。 一、自指的“者”和转指的“者” 根据朱德熙(1983),名词化标记“者”有转指和自指两种语义功能;转指的“者”(记作“者t”)是提取主语的,所以“VP+者t”的VP中的主语必须缺位;自指的“者”(记作“者s ”)不提取句法成分,所以“VP+者s”的VP中可以没有缺位。例如: (1)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2)〔()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同上) 例(1)的指称形式前有相应的陈述形式,这种“VP+者t”的空位里不能加上主语;例(2)是“VP+者s”的例子,空位里可加上主语“农夫”。 朱先生已经注意到,主语不缺位的“VP+者t”提取的是VP 这个主谓式谓语的主语(所谓大主语,记作S)。我们则发现, 这个充当谓语的主谓结构中的主语(所谓小主语,记作S')通常是一价名词〔3〕。例如: (3)a.〔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论语·雍也》) b.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孟子·梁惠王上》) c.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 (《孟子·尽心上》)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在先秦汉语中,主谓谓语句的小主语S'大都是一价名词。例如: (4)a.夫滕,壤地褊小。(《孟子·滕文公上》) b.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 c.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庄子·人间世》) 所以,提取大主语的“VP+者t”中的小主语通常也只能是一价名词。 “者t”只能提取主语,不能提取宾语。不过,在先秦汉语中, 宾语可以通过话题化(topicalization )这种句法转换而成为大主语〔4〕。例如: (1)a.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孟子·离娄下》) b.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同上) c.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同上) 宾语前移以后,或者在原来的句法位置上留下一个空位,或者用代词“之”填空。当宾语话题化为主语以后,就可以用“者t”提取它了。 例如: (2)a.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孙丑上》)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语·卫灵公》) c.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同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