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自然语言语词、语句的“多义性”是语言系统中不确定性的一种表现。确定与不确定,单义与多义,模糊与精确,具体与概括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多义性是应当排除的,但是如果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活动中考虑不周,或一时的疏忽,没能排除这种多义性,就会影响交际活动的进行。这就是所谓“歧义”。从根本上来说歧义现象并不是一个语言理论或语法问题,而是一种逻辑错误。任何自然语言(民族语)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又是从属于言语(语境)大系统的。对语境的依赖性是自然语言突出的特点,因此在语言研究中就不能把语言系统和语境及其所依存的文化传统割裂。 关键词语 不确定性 标记 语境 互补关系 自然逻辑 60年代美国计算机专家设计了ALGOL 60型计算机程序语言,使用不久就出现了歧义。经研究发现这种计算机语言使用的是Backus范式,而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早已证明过这种范式的Ⅱ型句是有“天生歧义”的〔1〕。 歧义问题是语言学、计算机学、逻辑学、符号学、数学、哲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语言学界普遍认为歧义是个语言问题,是由于语言系统内在的根源而产生的。比如乔姆斯基就说过:一种语法理论,对于所描述的语言是否适当、充分,就看它解释歧义现象的能力〔2〕。 一般认为歧义可以分为三大类: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境歧义。 一、多义不等于歧义 1.1 很多人只是把语言的歧义理解为:“某个语言或文字形式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或者说有几种可能的解释。”这种说法似未切中肯綮。“歧”字的原义是“岔路”。《列子·说符》“歧之中又有歧。”王安石《寄虔州二妹》诗:“又如歧首蛇,南北两欲驰。”所以“歧”不仅有“多”的意思,而且含有相互矛盾的意思。从符号学看,一个符号具有几个意义,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1.2 语言系统中的符号——“词”,大多数都是多义的, 同音词也很多。实际上“多义词和同音词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3〕。 多义、同音现象可以合称“同形异义”。由词按照语法规则组织的词组,有时也会产生几个意义,可以称作“同形异构”。这些都是语言系统内常见的现象。 由词或词组按照语法规则构成“句子”,这对语言来说是有了一种“质的飞跃”,因为词或词组只是一些“储存的单位”,而句子却是跟人们的表达意图有关的“使用上的单位”。所以从原则上说句子是不允许“多义”的。而事实上却在少数情况下偶然也会出现一些“多义句”,但是即使对于这些多义句来说也并不等于歧义句。 1.3 逻辑学家周礼全先生在《形式逻辑和自然语言》一文中准确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他说:“一个自然语句是多义的,就是这个自然语句可以表谓许多不同的命题和表达几个不同的言语行为。但根据语境,人们就能确定某个自然语句表谓哪个命题和表谓哪种言语行为。因此我们可以把命题看作语境的函数。”有时这种判定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推理。“多义与歧义不同。一个歧义语词或歧义语句,是在一个语境中就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4〕。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的一首题扇诗后有一行小字:“民国二十六年秋,为文纨小姐录旧作/王尔恺。 ”小说的主人公误认为这首诗是王尔恺的旧作,大加抨击,引起尖锐矛盾。后来才弄清:“录的就是文纨小姐的旧作”。这是一个典型的言语歧义的实例。 1.4 周礼全先生说:“说话者应用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使听话者产生了说话者所希望他产生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成功的交际”〔5〕。说话者运用有歧义的语言进行交际, 不能向听话者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对方在思想感情上与自己相呼应。这就是“失败的交际”。 二、歧义是语法现象吗? 2.1 语法是一种语言组词成句的规律。 语法现象具有“必然性”“可重复性”。语法公式必须是在同一条件下适用于所有同类的句子。但语言中的多义现象却不具有这样的规律性。 2.2 词汇歧义“是个别的现象,它们是各自为政的, 彼此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3 朱德熙先生在《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一文中说:“所谓语法歧义指的是句子的多义现象”〔6〕。 他接着举出了一组多义句为例。我们只举其中的两例: (1)反对的是少数。(2)关心的是他母亲。朱先生说:“这些句子的‘多义性’是代表这些句子的抽象‘句式’所固有的”。就是说是必然的,反映了句式S(D[2]) 的多义性本质。但是他同时又指出:“按照S(D[2])造出来的句子也不一定都有歧义”。例如: (3)发明的是个青年工人。(4)关心的是分数。“这是因为组成这些句子的词意义上的互相制约,消除了句式本身具有的产生歧义的可能性”〔7〕。 朱先生认为多义句式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单义句式“重合”的结果。例如: (5)发现了敌人的哨兵。(6)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是由于D +(M[,1]+的+M[,2])和(D +M[,1]+的)+M[,2]这两个分属于述宾和偏正两种句法关系的不同单义句式“重合”,造成了句子的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