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福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00732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1.0关于语气词“麽”的来源,前辈学者已多所论及,看法也大体一致,即“麽”来自语气词“无”。本文拟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就“麽”的产生过程作进一步探讨。文章认为:

      1.1“麽”的产生过程肇端于反复问句"VP-neg"式中否定词的虚化以及由此造成的"VP-neg"的分化,其时间可追溯到后汉。

      1.2后汉至宋的"VP-neg"式,语义上应分为甲,反复问句和乙,非反复问句(是非问句、测度问句以及后诘问句)两类。相应地,"neg"所代表的“不(否)”据其语义及功能可分为“不[,1](否[,1])”和“不[,2](否[,2])”。前者用于甲类,是否定词;后者用于乙类,为语气词。

      1.3乙类"VP-neg"式里,“不[,2](否[,2])”的形义矛盾(语义已变,字形依旧)促使“无”在六朝以后进入"VP-neg"式。在"VP-neg"式里,“无”与“不(否)”功能基本相同,所以“无”也可分为“无[,1]”(否定词)和“无[,2]”(语气词)。

      1.4“麽”在唐初由“无[,2]”蜕变而来。唐宋时期,“麽”可以进入是非问和测度问等疑问句形式;宋元明清,“麽”可用于非疑问句。可见,近代汉语文献里“麽”的用法不尽同于现代汉语的“吗”。

      1.5“麽”出现后,并未导致乙类"VP-neg"式非反复问句立刻消失。在唐至元的这段时间内,“莫VP麽”与“莫VP-neg”两种同义句式一直并存,直到元明之际后者才为前者所基本取代。

      二

      2.1反复问句的"VP-neg"式见于文献的时间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七十年代岐山董家村出土西周中期的五祀卫鼎铭文中有“正乃讯厉曰:‘汝贾田不?’”之语(《文物》1976年第5期38页)。这里的讯辞,裘锡圭先生(1988)认为“显然是‘V不’式问句”。

      先秦文献里的"VP-neg"式主要由否定词“不”、“否”与动词构成:

      (1)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战国策·齐策》)

      (2)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孟子·公孙丑下》)

      入汉,“VP不(否)”多见,“未”开始进入"VP-neg"格式:

      (3)即有水旱,其忧不细,公卿有可以防未然救其不然者不?(《汉书·于定国传》)

      (4)君除吏已尽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问儿死未?(《汉书·外戚列传》)

      魏晋六朝承继了此前的“VP不”、“VP否”、“VP未”等形式,同时出现了“VP非”格式:

      (6)今始九月,可尔已不?(《洛阳伽蓝记》卷四)

      (7)当复是天下否?(《宋书·周朗传》)

      (8)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后汉书·刘表传》)

      (9)司马端为掌书记,曹虎谓之曰:“君是贼非?”(《南齐书·宗室传》)

      但“VP非”在后世文献中并未使用开来。

      2.2值得注意的是,汉魏六朝时期,"VP-neg"式中的句尾否定词已开始虚化并由此造成了"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赵新,1994)。例如:

      A

      (10)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乐府诗集·陌上桑》28.5b)

      (11)后日,王问长生:“汝宁便习兵法不?”对曰:“实便习之。”……后日,王问长生:“汝宁好猎不?”对曰:“臣少好猎,……”(《大正藏·长寿王经》3.387a)

      B

      (12)王尚书惠尝看王右军夫人,问:“眼耳未觉恶不?”(《世说新语·贤媛》)

      (13)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同上,轻诋)

      C

      (14)刘牵脚加桓公颈,桓公甚不堪,举手拨去。既还,王长史语刘曰:“伊讵可以形色加人不?”(同上,方正)

      A类两例,“宁”为疑问副词,其语义、功能同于反复问句“可VP”中的“可”,是句子疑问功能的负载者。“宁VP”犹“VP不VP”。B类例,动词前的“未”、“不”为否定副词,所在的句子表示测度问。C类例中的“讵”为反诘副词,义同于“岂”。

      按照汉语的语义选择规则,这些例子中的“宁”、“未”、“不”、“讵”是不能进入"VP-neg"式反复问句的句法语义框架的。显然,这些句子里的后置否定词“不(否)”已丧失称代性否定的功能,虚化成疑问语气词,其功能在于帮助表达句子的疑问语气。由于句末否定词的虚化,这类句子的性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已不再是"VP-neg"式反复问句,例(10)、(11)变成"F-VP"式反复问句,例(12)、(13)转化成测度问句,例(14)则变成反诘问句。

      如果上面的分析能够成立,那么可以认为汉魏六朝的"VP-neg"式应该分为甲.反复问句和乙.非反复问句(测度问句、反诘问句)两类。相应地,"neg"所代表的“不(否)”据其语义和功能可分为“不[,1](否[,1])”和“不[,2](否[,2])”。“不[,1](否[,1])”是否定词,用于甲类"VP-neg"(“不/未VP-neg”式除外)。“不[,2](否[,2])”为语气词,用于乙类"VP-neg"式以及“不/未VP-neg”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