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获得批准,并向全国公布实施。方案公布近40年来,中国大陆每年有初入学的小学生2000万人左右依照方案学习汉语拼音,使目前中国大陆的中青年人基本上拥有了汉语拼音的普通常识;在许多领域的语言应用、技术应用方面,也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积极成果。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多年的国际会议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投票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编号:ISO7089),使方案合法地进入了国际社会。方案的主要贡献,正如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纪念文字改革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总结的那样,“在帮助识字、推广普通话以及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汉语的国际标准”[1]。这些事实,都客观地说明了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确证了方案既符合汉语特点又适应国际习惯,大体上具有了能够在国内外通行的巨大优势,为汉语拼音的规范化提供了一块可靠的基石。从语音规范作为语言文字规范的基础这一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为语文现代化提供了第一块基石。 然而,语文现代化的这块基石,还远远没有被牢固地奠定下来。除开推行方案时遇到的外部困难,方案本身的进一步优化也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在1994年和1996年召开的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一、二次学术讨论会上,不少学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建议与设想,认为通过进一步优化方案,解决现行方案推广应用中实际存在的若干问题,既是能够做到也是应该做到的。在我们看来,方案优化主要应该在现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考虑,但也不排除有一定涉及面的不同于现行方案的若干技术性处理。这些技术性处理,可以首先提供给人们在手写式中试行。 一、关于方案优化的技术处理 (一)语音标准大体化 只是大体上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对北京语音中轻声、儿化、变调、生僻音节和非常态音节等规律性不够明显、不易掌握的语音现象,拼写时作如下技术处理。 1.轻声和第一声(阴平)合并处理,一般不标调号。在以往权威性较大的一些字母标调法的设计里,如周有光、杜松寿、张千松、胡百化等先生以及天津南开的设计,都主张第一声不标调号,意味着可以跟轻声合并处理④。这样做,既能简省1/4左右的标调工作,又能避免手写第一声调号时容易与第二、四声产生的混淆,还能减轻“满脸麻子”的版面、文面标调负担。 2.儿化音节不明显时,可以不加"r"。拼写儿化音节,要在原音节后加字母"r"表示。由于儿化现象在北京语音里相当普遍且引起原韵母发生复杂的音变,汉语书面语文里“儿”字又常常不写出来,所以拼写时难以把握,当儿化音节不明显时,即书面不出现“儿”字或口语儿化音不突出时,拼写音节一律从简,可以不加"r"字母。 3.变调现象一概从简,只标原调。参见1988年国家教委和语委联合颁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以下简称“正词法”)10.1、2项 4.生僻音节可以读写成ei⑤。非常态音节hm、hng、m、n、ng等均可以作为方言音处理,不纳于规范化的普通话语音音节之列。 (二)音节符号规整化。 汉语音节结构独特,一般有声——韵——调、声——调、韵——调三种自然组合方式。规整音节符号,字母n、g只表示声母,表卷舌的字母h用"'"代替,则声韵明确分工,可以更加简洁明晰地反映上述三种组合,每音节拼写字长,也可以从2~6个字母缩短为1~5个字母,比原方案缩减了书写长度。 1.声母符号 (1)zh、ch、sh省写成'z、'c、's,以便这些字母需要大写时,字母及附加符号可以不出行格(现行方案省作z、c、s,大写时出格)。(2)声——调组合时,可以用声母单字母不加(变)韵母直接表示音节。例如:b=bo,'z=zhi,z=zi。(3)韵——调组合时,可以用韵母单字母或双字母不加声母直接表示音节。例如:ú=wú,iě=yě。 2.韵母符号。(1)韵母用单、双、三字母拼写。(2)省去现行方案韵母表后面附注的(1)、(3)、(4)、(5)、(6)这5项文字说明。(详见后文二、3“韵母”部分) 3.声调符号。(1)阴平和轻声均不标调(参见上文一、(一)、1项),但是阴平标调能够起到区分音节界限的作用,可以标阴平调。例如,xw(续),w(西域)。(2)单声母音节上方有空格,可以标调。例如:z(子)。(3)最常用的人名、地名等不引起混淆时,可以少标调或不标调。例如:Lu Xwv(鲁迅),Běijiy(北京),'Savx(山西),'Sǎvx(陕西)。 (三)字母用途变通化 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形式,被证明是一种远见卓识。但是过分拘泥拉丁字母的外文习惯却束缚了汉语语音的确切表达。汉语语音元音较多,可以进一步利用还没有被恰当利用起来的v、w、y等拉丁字母表示元音字母。 1.字母ü改写成w。现行方案中出现的字母ü是26个拉丁字母中的“编外”字母,可以改用闲置的“编内”字母w(半元音国际音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