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现代汉语的语言事实告诉我们:有的述宾结构对宾语有一定的限制。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能和“进行、加以”之类的动词搭配的宾语应该是双音节动词而不应该是单音节动词,比如我们可以说“进行学习”,但是不能说“*讲行学”。这是述语动词对宾语音节方面的限制。 别外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语法现象,就是说,有些句型的宾语应该是“数+量+名”词组而不应该是光杆的名词。比如,现象句表示某种事物的〈出现〉和〈消失〉,它的宾语(所谓“施事宾语”)一般是“数+量+名”词组,要是宾语里头没有数量定语,句子就很难单独成立。还有一个类似的现象,双宾语句表示某种事物的〈给与〉和〈夺取〉,它的远宾语(所谓“直接宾语”)也应该是“数+量+名”词组,不能没有数量定语。我们也可以说,这都是述宾结构对宾语名词的限制。表面看来,现象句和双宾语句这两个句型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句型确实有一个共同的认知机制在制约。我们认为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实用价值,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1.现象句的特点 1.1 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先来看一下现象句的例子。这些例句都说明现象句的宾语名词一般都是“数+量+句”词组而不是单个儿的名词。 [A]表示〈出现〉的例句: ①老王家里生了一个小胖子。 ②他走过小山的时候,看见铁路上有一块大石头。这时候,山那边儿开过来一列火车。 ③正在这个时候,前边来了一个老农民。东郭先生急忙把老农民拉住,请他评理。(《东郭先生和狼》) ④不一会儿,胡同口开来了一辆淡蓝色的上海牌小轿车。(刘心武《立体交叉桥》) ⑤齐虹也激动地望着她,在清澈的丰满的春天的水面上,映出了一双倒影。(宗璞《红豆》) [B]表示〈消失〉的例句: ⑥这天,我们村死了一个老太太。 ⑦从昨晚上起,我就觉得卧室里少了一样什么东西,我用目光在卧室里仔细地搜寻了好几遍,发现并没有少什么,卧柜、大衣柜、电视机、组合音响都在。的确,一件也没少。(邓建楚《92年,5月17日》) ⑧这间房间还是老样子,只是少了一张床,多了些别的家具。(宗璞《红豆》) 1.2 关于现象句的宾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现象句的宾语一般应该是“数+量+名”词组,而不能是光杆的名词。现象句的宾语,只说名词而不说数量定语的话,该句子的独立性就要明显地减弱;第二,虽说现象句的宾语不能是光杆名词,但是它一律不接受有定性修饰成分,比如指代词“那个”、人称代词“我的”等等都不能当定语。下面举一组简单的句子来确认这个情况,其余类推。 [A]〈出现〉类
1.3 过去很多人都用名词的“有定”和“无定”这一对语义概念去解释这个语法现象,说施事宾语传达新的信息,是一个无定成分,因此它需要数量词的修饰,而拒绝有定成分的修饰。 我们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至少有两个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解释:第一,〈出现〉表示某一个东西从无到有的变化,这个东西是新出现的,因此可以说是传达新信息的成分。与此相反,〈消失〉表示某一个东西从有到无的变化,这个东西就是以前已经存在的东西,是属于旧信息的成分。然而,不管是〈出现〉的还是〈消失〉的,现象句的宾语名词都带有数量定语。“有定、无定”的说法没法说明〈消失〉类的有定性宾语也要求数量定语的原因;第二,除了现象句以外,双宾语句远宾语也有同样的形式上的限制。“有定、无定”的说法还是不好解释双宾语句的情况,同时也不能概括现象句和双宾语句的这一共性。为了合理地解释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专门讨论双宾语句的认知结构。 2.双宾语句的认知结构 2.1 我们首先看一下双宾语句的例子。根据句子的语义指向,双宾语句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表示〈给与〉的句子,主语名词是授者,近宾语名词是受者。远宾语名词的移动方向是“主
[C]表示〈给与〉的例句: ⑨他给了我一支钢笔。 ⑩他送给我一束鲜花。 (11)王老师奖励每个三好学生一本词典。 汉语学习1997年第1期(总第97期) [D]表示〈夺取〉的例句: (12)她拿了我一支钢笔。 (13)她抓了我一只鸡。 (14)她偷了我一件衣服。 [E]表示〈与夺不明〉的例句: (15)他借了我一支钢笔。 〈给与〉他借给我一支钢笔。 〈夺取〉他从我这儿借了一支钢笔。 2.2 我们发现双宾语句的远宾语和现象句的宾语之间有非常有意思的平行性。就象上文所讨论的那样,远宾语和现象句的宾语一样,一般是“数+量+名”词组,而不能是光杆的名词。同时,远宾语也同样排斥有定性定语的修饰。我们可以利用上面举的一些例句来确认这些特点,其余类推。 [C]表示〈给与〉的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