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结果宾语,带结果宾语的动词及动词带结果宾语后构成的相关句式。下面我们就从结果宾语谈起。 一 结果宾语 关于结果宾语,它的内容比较庞杂。其中有的是不是结果宾语,各家的看法也不一致。比如“他认了一个干娘”,《动词用法词典》认为“干娘”是结果宾语[1],马庆株先生认为是表称宾语[2]。再比如“吓了一身冷汗”,《现代汉语教程》认为“一身冷汗”是结果宾语[3],而《动词用法词典》认为不是结果宾语[4]。我们在这里不可能全面地探讨所有的结果宾语,也不打算说明那些有分歧的究竟是不是结果宾语。我们只讨论典型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的结果宾语。例如: 盖房子揉馒头挖树坑 剐了一个口子 考了95分 跑了个第一名 以上这些动宾词组中的宾语一般的语法著作都认为是结果宾语[5],它们给结果宾语下的定义大致是:表示动作产生的结果[6]。结果宾语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无到有,比如“盖房子”,盖之前本无房子,盖之后才产生了房子;“剐了一个口子”,剐之前本无口子,剐之后才出现了一个口子;“跑了个第一名”,第一名也是跑后才取得的。尽管结果宾语都是表示动词行为完成后产生或出现的结果,但它们表示的语义并不完全相同,根据语义可以再分为三个小类。 1.1 结果宾语是动词行为产生的某种成品(记作Oa)。例如: 甲类:做衣服 造机器 编草帽 叠纸船 订制度 定公约 乙类:刨坑 挖洞 凿冰窟窿 扎耳朵眼儿 这类结果宾语是施动者要通过动词行为制作的成品,是一种主观预期的结果,我们把它叫做积极结果宾语。甲类与乙类不同的是:甲类Oa呈现的是一种物品(记作Oa[,1]),乙类Oa呈现的是一种凹陷的形状(记作Oa[,2])。带积极结果宾语的动词后面有可能加上“成”,从形式上显示出它带的宾语是表示结果的。例如: 做成衣服 编成草帽 订成制度 刨成大坑 凿成了(一个)冰窟窿 1.2 结果宾语是动词行为造成的破损痕迹(记作Ob)。例如: 豁了一个口子 裂了一道璺 磕了一个大包 硌了一个坑 这类结果宾语不是主观预期的结果,只是动词行为客观造成的结果。我们把它叫做消极结果宾语。带消极结果宾语的动词后面有可能加上“出/出来”,从形式上显示出它带的宾语是表示结果的。例如: 磕出了一个大包 硌出来一个坑 能够充当消极结果宾语的名词是很有限的,我们尽可能地把它们列举出来: 窟窿 口子 洞 坑 缝儿 璺儿 缺口 眼儿 裂纹 道子 印子 包 泡 1.3 有些名词既可以充当积极结果宾语又可以充当消极结果宾语。这样的名词有“坑、洞、眼儿、窟窿”等。例如: (1)他们在村南头挖了一个坑,用来养鱼。 (2)钢锅被他磕了一个坑。 例(1)中的“坑”是施动者主观预期的结果,是“挖”的目的。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成品”,是积极结果宾语。例(2)中的“坑”不是施动者主观预期的结果,只是客观造成的,是“磕”后出现的破损痕迹,是消极结果宾语。这说明成品(Oa)跟破损痕迹(Ob)是相通的,都是动作行为后出现的新事物。它们的区别在于Oa是主观预期的,Ob不是主观预期的。 1.4 结果宾语是施动者通过动词行为取得的成绩(记作Oc)。例如: 考了个100分打了98环 跑了个第二名抓了个头等奖 例子中的“100分、98环、第二名、头等奖”是施动者“考、打(靶)、跑、抓(彩券)”后取得的成绩。例子中的动词可以用“得/获得”替换。例如: 得了个100分获得了98环(的成绩) 获得了第二名得了个头等奖 表示成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基数词,一种是用序数词。 二 带结果宾语的动词 上文根据语义把结果宾语分成三个小类,即Oa、Ob和Oc。带结果宾语的动词根据它们所带的不同的结果宾语小类也可以分成三类。 2.1 带乙类结果宾语的动词(记作Va)。 Va在语义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含有制作义,如“做、造、盖、揉、捏、钻”。这一点从词典的释义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些词的释义。 做:制造。(制造: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 造:做、制作。 盖:建筑(房屋)。 揉:团弄。(团弄:用手掌搓东西使成球状。) 捏:用手指把软东西弄成一定的形状。 钻:用尖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 从《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中可以看出这些词虽然具体词汇意义各不相同,却都含有一个“使成某物”的意思,即制作义。 这些词虽然都含有制作义,但有两点不同。第一点,“做、造、盖”只含有制作义,不含有具体动作义。这类制作义可以叫做单纯制作义,我们把单纯制作义动词的语义特征记作[+制作][-具体动作]。单纯制作义动词不多,除“做、造、盖”外,常用的有“建、建筑、塑、塑造、酿、打(家具)、制造、制作、作、订、制定、创造、生产、伪造”等。“揉、捏、钻”不仅含有制作义,还含有一个具体动作义。也就是说可以把它们的词义分解成制作义和具体动作义两部分,即:词义=制作义+具体动作义。制作正是通过那个具体动作来实现的,比如“揉馒头”就是通过用手掌搓(面),使(面)成为馒头的。这类制作义可以叫做综合制作义。我们把综合制作义动词的语义特征记作[+制作][+具体动作]。《现代汉语词典》注明制作义的综合制作义动词除“揉、捏、钻”外,常用的有“纺、织、刻、绣、写、画、切、擦、裁、熬、凿”等。有些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虽然没有注明制作义,但通过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可以制作出某种成品来,因此我们也把它们看作是综合制作义动词。这样的动词有“捻、缝、编、砌、垒、搓、蒸、绕、劈、剪、架、钩、叠、堆、炒、搭、腌、摇、煮、铡、晾、锯、记、改、剁、弹、摊、挑、铰、弯、包、拍(片子)、拼(图案)、洗(相片)、卷(烟卷)、糊(风筝)、捣(蒜泥)、烧(砖)、炸(油饼)、刨、挖、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