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所构成的句式,在古汉语中,尤其在上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何”有时也写作“曷、奚、胡”等。对“何……为”所构成的句式,长期以来学术界解释不一。我们认为,它是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宜依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据我们观察,它具有如下几式:“何+动+为”、“何以+动+为”、“何+以+名+为”、“何+以+为”、“何+名+之+为”。第五式为宾语前置句,对此我们另文分析。本文只分析前四式。我们先分析有关句式,最后集中讨论“为”字。 一、何+动+为 “何+动+为”中的“动”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何”为疑问代词,充当状语,相当于“何为”;“为”是语气词。下面分别说明。 (一)“动”,包括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在句中为谓语中心词。例如: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②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汉书·张汤传》) ③古之人曷引天为?(刘禹锡《天论中》) 例①为动词,例②为偏正式动词短语,例③为动宾短语。 (二)“何” “何”为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为”,询问目的、原因,充当状语。例如: ①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国语·晋语》) ②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为?(《汉书·张汤传》) 例①《国语》韦昭注:“晋加宠于子,将何为治乎?”例②《韩非子·内储说上》在叙述同一事件时,为“尚何为而泣?”例③《汉书》严师古注:“言何用多对?”以上均用“何以”、“何为”释“何”。可见“何”相当于“何以”、“何为”。 “何+动+为”中的“为”应是语气助词,下文讨论。 二、何以+动/形+为 这种句式中的“动/形”包括动词、形容词以及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为句中谓语中心语;“何以”有时也写作“何用”等,为固定结构,句中作状语,“为”是语气助词。 (一)动/形 “动/形”,有的是动词、动词性短语,较多见;有的是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较少见。例如: ①文举舍我死,吾何用先为?(《后汉书·郑孔荀传》) ②父有罪,何以招其子为?(《史记·楚世家》)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例①为动词,例②为动宾短语,例③为连谓短语。 (二)“何以” “何”有时写作“奚、胡、安”等,“以”有的写作“用”或“为”。它们在句中用以询问原因或目的,有的构成反问,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①父王其犹未邪?又何以梦为乎?(《庄子·田子方》) ②臣亦柔耳,何用刚为?(《说苑·敬慎》) ③王室如毁,雄安用生为?(《晋书·忠义》) ④两君合好,夫夷狄之民,何为来为?(《谷梁传·宣公十年》) 例①用“何以”,例②用“何用”,例③用“安用”,例④用“何为”。从语源上看,“何、奚、安”等为疑问代词,“以、用、为”等为介词,它们用法均相通,故而“何以”、“何用”、“安用”等也相通。这里的“何以”、“何用”等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可认为是固定结构,句中用以询问原因,如例①;或询问目的,如例②③④,相当于“为什么”。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何以”、“何用”等当与第一式的“何+动+为”的“何”语法意义相同。这从前面所举的古今学者对“何”的训释中可以找到反证,此不赘述。 三、何+以+名+为 此式中“何”为疑问代词,作状语。“以”句中主要动词,与“名”构成动宾短语,为句中谓语中心语,“为”是语气助词。 (一)“名” “名”,包括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以及临时用作名词的其它类的词。例如: ①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国策·秦策一》) ②所以得丹者,欲求长生耳,今服之既死,焉用此为?(《太平广记选·魏伯阳》) ③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已频蹙曰:“恶用是鹅者为哉?”(《孟子·滕文公下》) 例如①“轸”为名词,例②“此”为代词,例③“是鹅者”为名词性短语。 (二)“何” 此式中的“何”同第一式“何+动+为”中的“何”,句中用以询问原因或目的,作状语,相当于“为什么”。有的表示反问。例如: ①子何以其志为哉?(《孟子·滕文公下》) ②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孟子·万章上》) ③孟氏问曰:“人而已矣,奚以名为?”曰:“以名者为富”。(《列子·杨朱》) ④仁者爱人,义者循礼,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以有兵者,为争夺也”。(《荀子·议兵》) 例①《孟子译注》译为:“你为什么要谈论动机呢?”例②《孟子》伪孙奭疏:“我何为用汤之聘币为出哉!”例①用“为什么”释“何”,例②用“何为”释“何”,可见“何”同“何以”。例③用“以名者为富”回答“奚以名为”,“以名为富”答“以名”,“奚”疑问代词,用以提出问题。“奚”和“以”不在一个平面。例④据下文,“以兵”即“有兵”,“为争夺”正是回答“以兵”的。用以提问的也仅是“何”。这里“何”与“以、用”均为非直接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