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李善注引用《通俗文》评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段书伟,1951年10月生,郑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州 450052)

原文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5 期

字号:

      一

      《文选》李善注一向以精湛博洽受到历代学者的赞赏。李注的精博,与其独特的征引式注释方式密切相关。这种注释方式,是通过对旧籍故训的征引来指出文句的典源出处和语词的意义本源。这既给读者创造了深刻理解选文意境的条件,也向读者展示了其注释说解持之有故。但这种征引式的注解,却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寻求出选文具体文句和语词的来源,准确地阐明文句语词的意义内涵,不仅要求注者具有广博的古籍阅读基础、超凡的记忆力和独具慧眼的鉴别力,还要求注者要付出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辛勤劳动。据清汪师韩《注引群书目录》所列统计,李注所征引古籍多达1611种,从经传子史、各种文集直到纬候图谶、谱牒杂艺,举凡唐以前的各类古籍,皆在其征引范围。如此博赡的征引,确实令人赞叹。广博的征引,还使许多后来亡佚的珍贵文献资料赖此而得以保存,因此,李注历来被辑佚家视为收集古籍佚文的宝山。

      在李注引用的一千多种古籍中,小学类有36种,其中不少后代散佚。李注引用小学著作,目的比较单纯,完全为了释词。但他不采用直接训释的方式,固然是为了贯彻全书征引式的注释体例,更重要的是,在重视故训的时代,贴切地引用故训对文句语词作出准确的说解,无疑增强了其注释的可信性和权威性。

      李注所引用的36种小学著作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通俗文》的引用,虽然对《通俗文》的引用次数仅21次,不仅远远低于引用《说文》、《尔雅》、《广雅》的次数,甚至也低于对《埤苍》、《字林》、《字书》一类并不很重要的小学著作的引用次数。但李注引用《通俗文》却是为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借助《通俗文》独具特色的俗语训诂,来解决《文选》中出现的某些特殊语词的训释。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通俗文》这部训诂专著的特色。

      《通俗文》为我国第一部专释俗言俚语、冷僻俗字的训诂专著。东汉服虔撰。在重视雅言训诂的时代,由于它专门收集、训释当时民间俗语,对于通晓这类语辞具有特殊作用,因此,六朝以后的学者在注释古籍或进行语言研究时,往往借助它来解决一般字书、辞书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李善注《文选》如此,颜师古注《汉书》、《史记》三家注亦如此。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王念孙作《广雅疏证》,也都数十次征引《通俗文》佚文为之佐证。其语言学价值之高,对于古籍整理的作用之独特,自北齐颜之推直到近现代著名语言学家都有很高的评价。[1]

      那么,李注是如何引用《通俗文》的呢?对于《通俗文》的引用又有何得失呢?下面,我们就对李注引用《通俗文》的情况作一全面考察。

      二

      我们先来看李注引用《通俗文》的成功之处。

      卷2张衡《西京赋》:“乃使中黄之士,育获之俦,朱鬕髽,植发如竿。”李注:“绛帕额,露头髻,植发如竿,以击猛兽,能服之也……《通俗文》曰:‘露髻曰。以麻杂为髻。’”

      按:“”为僻字,文献中罕用。训诂著作唯《说文》、《通俗文》有训解。《说文》:“,束发少也。”治《说文》诸家皆以为有误,段玉裁改为“束发小小也。”并引《通俗文》为之训释。《说文》释义晦涩,而《通俗文》释为“露髻”则训释明确,且进一步指明“以麻杂为髻。”露髻者,以麻布将头发缠束成竖直高耸的细长头髻,不用发簪和韬包裹,使之暴露耸立如竿。李注引用《通俗文》,使这一冷僻字得以训释。

      卷8司马相如《上林赋》:“唼青藻,咀嚼菱藕。”李注:“《通俗文》曰:‘水鸟食谓之啑”五臣刘良主:“唼咀嚼,皆食物貌。”

      按:唼,联绵词。一般写作唼喋,亦作啑喋、唼呷,义为鱼或水鸟吃食貌。或可作叠音词唼唼、唼啑、啑啑,或单用一唼(啑)字。单用例见于先秦文献,如《楚辞》宋玉《九辩》:“凫雁皆唼夫粱藻兮。”汉以后始见叠字用例。此处唼喋为联绵词,何以李注拆字单训“唼”?盖因此字为俗语,各种故训无说,唯《通俗文》最早释“啑”字且明确无误,故李注以此为依据。此既说明《通俗文》独特的学术价值,也说明李善注解《文选》煞费苦心。而五臣以“食物貌”笼统说解,不仅水准低,其态度亦远在崇贤之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