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说文段注》有关“引申规律”论述的整理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永培 四川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说文段注》或《段注》)不仅具体论说与总结了古汉语词义引申的系统性(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2期:《对〈说文段注〉有关“引申的系统性”论述的整理研究》),而且具体论说与总结了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

      之所以说《段注》论说与总结了古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有两个方面的证据:

      第一,《段注》在分析词义引申现象时大多作出明确的断语,采用统一的表达格式。通过断语和表达格式既揭示某义项与由它引申出的新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概括这种引申的普遍性。

      第二,《段注》分析了大量例证,每一类引申的例证至少在十个以上。

      具体说来,《段注》论述与初步总结了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六条规律。

      一、动静转移引申

      动静转移引申,指表示动作的词义转移引申为表示名称、性质、状态的词义。反之亦然。

      (一)作出断语,揭示动静引申的内在联系和普遍性

      《说文·六上》:梳,所以理发也。《段注》:器曰梳,用之理发亦曰梳。凡字之体用同称如此。(《段注》第2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简称258,下仿此。)

      “凡字之体用同称如此”是《段注》对动静引申作出的断语。“体用同称”揭示了引申前后两个义项的内在联系:表示名称的词义与表示动作的词义相互转移引申时,仍用同一个称谓。

      段氏的断语用“凡”来概括,是有深意的。

      《说文·十三下》:凡,最括而言也。《段注》:皆聚括之谓。举其凡,则若网在纲。杜预之说《春秋》曰:传之义例,总归诸凡。凡之言泛也,包举泛滥一切之称也。(681)

      《说文·叙》:凡仓颉已下。《段注》:凡者,最括也。最括者,都数也。(760)

      段氏认为,“凡”是概括“都数”(总数、大多数)的用语。用“凡”为“体用同称”现象下断语,意在揭示动静引申的普遍性。“举其凡,则若网在纲”,段氏正是通过分析大量例证,才总结出了动静引申的规律。

      (二)分析大量例证,采用统一的表达格式,具体说明动静引申的普遍性

      1.段氏分析的表示动作的词义引申转移为表示名称的词义的例证

      ①《说文·七下》:客,寄也。《段注》: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341)

      ②《说文·八下》饮,啜也。《段注》:水流入口为饮,引申之,可饮之物谓之饮。(414)

      ③《说文·十三上》:缚,束也。《段注》:引申之,所以缚之之物亦曰缚。(647)

      ④《说文·十四上》:料,量也。《段注》:量者,称轻重也。……引申之,凡所量度豫备之物曰料。(718)

      ⑤《说文·二上》:牵,引而前也。《段注》:引申之,挽牛之具曰牵。(52)

      ⑥《说文·五下》:糊,寄食也。《段注》:寄食曰糊;引申之义——《释言》糊饘也是。(221)

      ⑦《说文·五下》:餐,吞也。《段注》:餐犹食也。……引申之为“人所食”。(220)

      ⑧《说文·九上》:令,发号也。《段注》:发号者,发其号呼以使人也。……引申为律令,为时令。(430)

      ⑨《说文·五下》:饭,食也。《段注》: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220)

      ⑩《说文·九下》:砚,滑也。《段注》:按字之本义为后滑不涩。今人研磨才曰砚,其引申之义也。(453)

      2.段氏分析的表示名称、性质、状态的词义引申转移为表示动作的词义的例证

      (11)《说文·六上》:杷,收麦器。《段注》:杷引申之义为“引取”。(259)

      (12)《说文·五上》:,涤器也。《段注》:此字从皿,故训涤器。……《易》曰:八卦相。《左传》:震播越。皆引申之义。(213)

      (13)《说文·八下》:履,足所依也。《段注》:引申之训践,如“君子所履”是也。(402)

      (14)《说文·九下》:磨,石硙也。《段注》:引申之义为研磨。(452)

      (15)《说文·五下》:食,集米也。《段注》:引申之,人用供口腹亦谓之食。(218)

      (16)《说文·十四上》:铩,铍有镡也。《段注》:镡,剑鼻也。……《淮南》书曰:飞鸟铩羽。许注曰:铩,残也。《左思赋》亦曰鸟铩羽。此等铩字乃引申之义。(706)

      (17)《说文·十四下》:陷,高下也。《段注》:高下者,高与下有悬绝之势也。高下之形曰陷,故自高于下亦曰陷。义之引申也。(732)

      (18)《说文·十一上》:清,朗也,澄水之貌。《段注》:朗者,明也。引申之,……凡人洁之亦曰清。(550)

      (19)《说文·十三下》:,涂也。《段注》:涂泥可以附物者也。故引申之,用以附物亦曰涂。(68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