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代国家治理的财政审计制度改革

作 者:

作者简介:
许光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财政管理理论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价格理论和价格政策;马瑞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专业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开放导报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8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新的定位,以及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意义重大。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共财政的关联最为紧密和直接,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就应监督到哪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财政审计作为落实权力制衡、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督要求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财政审计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我国财政审计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和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大体来看,我国财政审计大致经历了试点到全面铺开、从“上审下”到“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试点阶段(1982~1988年)。1982年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开启了财政审计监督的进程。起步阶段,主要采取“边组建、边工作”和“抓重点、打基础”的工作方针。1983~1986年间,各级审计机关开始采取对部分地区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的形式进行试审,当时财政审计覆盖面大约在10%左右。1985~1989年,国务院开始每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税务、财务、物价大检查。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揭露和查处偷漏税款、隐瞒侵占应交财政的利润和收入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严肃性,确保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阶段(1989~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于1989年1月正式实施。该条例赋予审计机关独立行使财政审计的监督权,各级审计机关大规模开展了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计监督,审计工作初步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一期间,财政审计的基本特点是“上审下”,财政审计的对象是本级人民政府和下级人民政府。然而,由于这一阶段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在执行中预算级次不明确,挤占截流中央和上级财政收入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在这一阶段后期,审计机关也开始探索和实践对宏观财政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税收征管质量等方面的审计。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5~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国家审计正式步入法制化轨道。这时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收支审计在“上审下”的基础上,建立“同级审”的财政审计监督制度。二是开始实行“两个报告”制度。根据《审计法》第四条和第十七条规定,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结果报告;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在这个阶段,财政审计的重点从收支审计并重逐步转到了以支出审计为主。

      第四阶段——改革完善阶段(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署引入了财政审计大格局概念,财政审计制度也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不断完善。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于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给予明确要求和清晰表述。随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我国开启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随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党的十九大以来,审计工作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按照改革方案,优化审计署职责,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重大项目稽察、财政部的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的职责划入审计署,相应对派出审计监督力量进行整合优化,构建统一高效审计监督体系①。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审计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发现,财政审计制度已经嵌入了国家财政管理机制,成为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的重要制度安排。在这40年间,财政审计法制建设从零到有再到不断完善,审计模式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再到绩效导向审计,审计技术从手工查账到大数据下的信息化,这些变革展示了财政审计量和质的飞跃发展成就,提高了对审计质量的要求,提升了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国家审计在保障公共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推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更好服务改革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开放40年我国财政审计工作取得的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各地审计部门结合我国国情和当地实际,在财政审计诸多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有效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促进重大政策落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的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审计推动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审计部门在实施财政审计的过程中,自觉把审计工作纳入政府治理大局中考虑问题,既注重加强对存在问题的披露,又十分重视分析具有规律性、普遍发生的问题,查找问题源头,提出完善建议,通过严格审计推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