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审计部门在完成相关领域的审计后,逐步试点实施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果进行公告的制度,通过对不合规行为的公开公示,以期达到抑制违法违纪行为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能力和现代化建设。审计公告制度是指审计机关对特定领域审计的内容、程序和结果进行公示的行为,全面施行审计公告制度有利于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的起步虽然较晚,但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审计公告越来越多采取和互联网相结合的公告模式,最大化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以期提升审计公告质量,提升审计效率,帮助被审计机构转型升级。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审计公告的趋势和发展,结合其内在关系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优化审计公告结果,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一、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发展现状 (一)审计公告统计 本文基于已有公告的统计数据研究发现,截止到2017年12月,审计署累计发布审计公告294份。具体数据见表1。 2003~2017年审计结果公告的数量趋势见图1。结合审计署已发布的审计报告可知,审计公告数量在2011年达到峰值,以后年度虽然有一定下降但无明显波动,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已公告数近两年已趋于稳定,其中2016年发布了31份审计报告,2017年已发布了32份审计报告。随着我国巡视和纪检工作进入新常态,近年来国家审计范围也逐步扩大,虽然已公开的审计报告数量逐渐增长,但是与逐年增加已审计数量相比,增长幅度还较小,公开比例较低。
(二)公告类型 从表1分析可知,从2003年至今审计报告的种类逐渐增加,从最初仅有的预算执行及财政收支报告,到包括工程报告、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资源环境、央企财务收支在内的全范围覆盖的审计公告。特别是对一些涉及重大民生问题的事项,如近年来民众持续关心的环境保护、扶贫资金、政策落实问题等,也都逐步纳入审计署的审计公告中,以方便舆论反馈和监督。公告类型占比见图2,由于我国央企数量较多且资金总量较大,政府一方面要引导央企提质增效,另一方面要积极防范其财务风险,因此对央企财务收支审计的频率较高,公告量最多。 (三)公告方式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国家审计结果公告的路径和公告效率迅速提质。近年来,审计署通过“互联网+”新平台,结合自媒体等多种网络渠道,适时发布审计公告的结果和审计公告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民生领域重点关注的环境资源审计、城建重点建设项目审计等,仅仅2016年度,审计署就通过其官网累计播报审计公告相关信息1万余次,其中媒体见面会累积16次,视频直播形式播报15次,并利用自媒体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公示了一百余条审计公告信息,极大提升信息源传播效率。
(四)公告期限 审计公告不仅仅涉及公告的具体内容和范围,还包括审计公告的时效性,及时公告有利于审计公告的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审计结束与被审计单位审计公告间隔跨度情况见表2,虽然审计结果公告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是从表2中可知,从审计完成到审计公告的公示时间跨度相对较长,超过6个月才公示的报告数量占比较高,甚至有部分审计结果于审计结束后一年才在审计部门网站上公示,公告的时效性较慢。但整体上,随着审计公告数量的增加,审计的时间跨度已逐步在缩短,审计公告的效率逐渐提高。
二、“互联网+”对国家审计结果公告的影响分析 (一)传播手段 审计公告的传统传播模式和“互联网+”视角下的传播模式分别见图3、图4。由于传统的审计公告制度主要通过纸质媒介传播,传播的范围小、速度慢,而在“互联网+”的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是多渠道、交互式的,审计公告开始呈现种类多、数量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更便于审计接受公众的检验和社会的监督。
(二)审计公告的传播深度 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增加审计公告结果的传播深度。传统的纸媒传递方式时效性差,且经济欠发达和偏远地区的获取审计信息的便利性相对相差,传播渠道有限,受众的范围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传统的纸质媒介不仅消耗大量的纸张和印刷资源,还增加了快递运输负担,不利于国家财政的节约原则,是对财政资源的无形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