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著名音韵学家赵荫棠先生(1893-1970),河南巩县人,字憩之,曾用名赵仝光。三十年代师从钱玄同先生(1887-1939)学习声韵学,主要从事近代汉语音韵和等韵学的研究,成就卓著。著作有《中原音韵研究》、《等韵源流》两部专著,以及单篇论文30余篇。其中他的《等韵源流》一书对我影响至深。 我从小就酷爱音韵学,大概从1963年开始,对音韵学的锺爱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当时正在中学读书,家住北京市宣武区和平门外西河沿,离琉粒哀厂不远,每天放学后,不是去逛琉璃厂的几家古旧书店,就是孜孜不倦地钻研当时手头仅有的几本音韵学书,一直乐此不疲。1964年的某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琉璃厂的一家古籍书店买到了一本赵荫棠先生著的《等韵源流》,此书是16开本,并不是一本正式的出版物,而是当时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印的讲义,封面题署的编印日期是“民国三十年(1941)五月五日”。全书共分四编:第一编等韵之蕴酿;第二编等韵之成立;第三编等韵之改革;第四编等韵之批评及研究。各编页数自为起讫,共334页,这个版本的《等韵源流》下文简称旧版。 自从买到这部《等韵源流》后,我一直对它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几乎每天都要翻阅摩挲。赵先生的这本书与一般音韵学书的写法很不相同,它不是用一副刻板的面孔论述等韵学知识,而是在行文中融入了他自己的感情和经历,很吸引人。我当时年龄尚小,对书中的主要内容当然是似懂非懂,但却尤其爱读此书的“序”和“后记”。赵先生的“序”和“后记”详细讲述了他自己对音韵学的求学过程和对有关等韵学古籍的访求经过,写得文笔生动流畅,颇具文学性,娓娓道来,读来令人感到十分亲切。旧版的这两篇文字我也不知一共阅读了多少遍,多年来一直铭记在心,念念不忘。现在想起来,这本《等韵源流》对我今后从事音韵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等韵源流》一书中篇幅最大、最有影响的是第三编,本编共194页,论述了近四十种明清时期的等韵书(“后记”中又列出了四十余种,但仅列书名著者,不加论述)。这些明清等韵书长期以来并不为人所知,大多数都是赵先生首次公之于世并从音韵学角度加以全面的阐述,为后来的等韵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赵先生的这本书填补了现代等韵学研究的空白,在汉语音韵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书已于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印装成为小32开的精装本。此种版本下文简称新版。除了序言和附录外,此书的新旧两版在内容上没有任何变化。 除了行文的生动外,赵先生此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所论述的诸等韵书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多年来辛辛苦苦一本一本亲自搜集来的,而不是从公共图书馆借阅后写的,也就是说《等韵源流》中提到诸多明清等韵书是根据他自己的藏书写的。在他的音韵学藏书有了一定的规模后,他不但因此把他的书斋命名为“韵略堂”,而且对这些书加以系统的董理和研究,撰就了这本《等韵源流》。对此他是这样说的:“在我作《中原音韵研究》的同时,我就注意了各种韵书而加以访问与搜集。到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我受北大国文系之聘讲《元明韵书系统》时,我的‘韵略堂’书斋所存的韵书即小有规模。次年课程改为《金元以来之北音研究》,继续搜访,其中关于元明等韵者日多。又次年课程名目改为《等韵图摄》及《音标运动》,我就把等韵的一部分特别扩大。…最后在辅仁大学讲课时,即把它定为《等韵源流》。”(新版《等韵源流·新序》) 唯其如此,笔者除了对此书的主要内容十分关注外,多年来对他本人的访书经历和他所搜集到的诸等韵学书的去向尤感兴趣,一直想追寻一下这批韵学书的下落。 赵氏的搜访韵书大约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在旧版《等韵源流》的“前言”和新版《等韵源流》的“新序”中对他当时的访书缘起、经历和所藏韵学书的下落曾有较具体、生动的说明,现分别引录如下: 旧版《等韵源流·序》说:“十七年(按:指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的暑后,尹默先生调到孔德学校,孔德学校,不惟是天真烂熳的孩子的乐园,也是教员自修的学府。且不要说它的图书馆是很著名的,就是几位学者在那里谈天,也教你得到无穷的知识和趣味…我在此时一方面去北大听钱先生(按:指钱玄同)的功课,一方面在私下向他请教。…每遇钱先生在课室或私下提到一部书,我就跑到书店照样买一部。这时候,我才知道钱先生所讲的是什么,便不象以前希望着照抄他的卡片了…。讲到买书,我不能不感激隅卿先生(按:指马裕藻)。他最会买书,他不惟知道哪个书店的书多或便宜,而且知道各位老板的私事和脾气。他替我介绍,他替我赊帐,在万不得已时他还让我预支薪水。我的韵略堂所以略有韵书者,这完全是他的赐与!…民二十年…我很有时间听讲和买书。…在买书方面呢,我每天要作书店的巡阅。琉璃厂及隆福寺的各书铺逛后还嫌不过瘾,更要从北新桥徒步走到崇文门,或者从宣武门徒步走到护国寺及后门,所有沿街的小书摊都被我检查到了。因此我的书价,有值十枚的,有值百元的。大者尺许,小者寸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