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名规范化说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侯一麟 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 李宁 南京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语言文字计算机标准化处理的普及,汉语人名中的不规范现象越来越突出,在很多方面已经造成了或多或少、不大不小的麻烦,应当及早解决。本文讨论了当前汉语人名规范化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了人名规范化工作的客观环境、物质基础和可行性,进行了一些统计分析,并在参考多家论著的基础之上,得出了汉语人名的字格、复姓等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对人名用字、字格等的规范化建议,供国家语言政策制订机构参考。

      关键词 人名 字格 复姓 规范化

      一、人名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人名是代表个人的符号,用什么字起什么名是个人行为,不象普通名词那样受“约定俗成”的限制。但是一个民族的人名总是受该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以及语言、风俗等多方面影响的,因而人名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该民族的理想情操、文化特点和心理机制等等,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叫做人名文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汉字有着一字一音一义的特点,加上中国人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得中国的人名文化成为世界上很独特的一门文化。华夏民族的命名深受中国历史、文化、思想诸因素的影响,力争达到音、形、义的和谐统一,史籍所载的古人名字能充分反映这一点,即使在现代,文人的名字也能当作旁证。这就带来了第一个不规范问题,即人名中使用冷僻字的问题。比如很少有人认识的颙,赟,旻等字;章太炎先生为自己几个女儿起的名字,现代常用字典里就查不到,《说文解字》里才有,这些罕用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第二个不规范问题是,喜欢标新立异的年轻父母为下一代起无奇不有的名字,有四字格、五字格的,还人创复姓、起洋名的,如“齐田美惠子”、“沈芳娟子”等等,这些创新精神可嘉,但实际效果却违反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

      研究人名的规范化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呢?第一,人名规范化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汉语言有丰富的遗产,但其中许多成分不具有普及性,总数多达五六万的汉字大多数是现在用不着的。根据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现称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局对从1977-1982年间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13800万字的材料中抽样1108万字进行的计算机统计,前3000个高频度汉字的累计出现频率是99.15%。[1]如果累计汉语常用的6000多汉字的出现频率,基本上接近100%。也就是说,普通人上学念到高中毕业能认识几千汉字,就足够用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了;只有专门研究文字或者经常跟古籍打交道的专家学者才会接触到出现频率微乎其微的另外不到1%的汉字。如果一个人名字太生僻,跟别人交际容易出现障碍。有一个笑话说,医院里护士叫病人看病,不认识名字,只好叫“张什么的,来了没有?”这个例子还说明起名用生僻字无形中增加了一般人学习文字的负担。

      第二,人名规范化是标准化机器处理的要求。现代出版系统虽然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但计算机的内存再大也是有限的,除了存储汉字编码,还要存其它的东西。这样,编码系统就不得不删掉一些极罕见的字,但不幸这些字时不时地从人名里跳出来,给机器处理制造障碍,降低户籍档案等工作的效率,印制身份证、护照等一系列需要机器处理文字的事情办起来很麻烦,抬高了印刷出版的费用。1974年邮电部编的《标准电码本》共收字9317个,其中1396个是补遗,大多是为冷僻的人名地名用字而补的。[2]这种情形实际上违反了信息处理的经济性原则。

      第三,汉字实行限量和标准化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信息时代要求信息处理方便快捷,汉字虽然已经实现了机器处理,但是汉字数量太多无疑会影响处理的速度。汉字有强大的组字功能,每一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内涵,自古以来,汉字的发展趋势一般是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原理可以得知,人们用不到一万的汉字就可以完整地表达全部思想;实际使用也说明汉字限量是提高信息处理速度的好方法,象长达66万字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只用了不到三千个不同的汉字;在一般使用中六七千汉字足够了,其它的几千汉字派不上太大的用场。[3]

      二、人名规范化工作得以实现的保证

      有人也许会问,中国有十几亿人,你能挨个管到每个人用什么字起什么名吗?要说若干年前,我们还不具备人名规范化工作的条件,但是80年代以来计算机处理汉字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人名规范化工作就有了雄厚的基础。凭借计算机,人名规范化工作不仅有了范围,而且有了工具。在汉字计算机处理技术取得突破后,利用计算机进行常用汉字的统计测定也进入新阶段,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统计出了3000个一级常用汉字及其99.15%的累计出现频率。人名汉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特殊性,但是实际上与其它汉字是一个整体,也应该符合标准化、简单化的原则。计算机为人名规范化提供了范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提供工具就是说,有了计算机的帮助,进行户籍管理以及制定、实施类似日本的户籍法就具备可行性了。

      在限制人名用字方面,日本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日本政府在1946年根据“国语审议会”的建议,规定了1850个“当用汉字”,1951年又颁布了《人名汉字别表》,规定:为新生儿起名时,只能在当用汉字和人名用汉字中选择。据报载,日本从1990年4月起又增加了118个人名用字。[4]这对减轻一般人学习文字的负担,降低印刷出版费用,无疑有很大益处。但是中国和日本的情况不尽相同。首先是汉语没有假名,而且中国的姓氏据最高估计也只有8000多个,[5]日本的姓氏却多达十几万,是中国的近20倍,[6]再加上中日人口比例悬殊,这对于人名的意义、人名重复率等方面的影响不能不加以考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