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汉语中的似矛盾句包括“又A又B”(A和B在语义上是矛盾的)和“又A又不A”两种句式。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分析了这类句式的特点,并进行一项语言测试验证了分析。我们的分析和测试结果都表明,无论有无语境,似矛盾句的语义理解跟它的两个不同的语义层面有关,但有语境时,其理解会受到很强的限制。 1.引言 汉语中有一种“又A又B”的句式,如: (1)张小姐又天真又活泼。 有时候,A、B两项在语义上互相矛盾,如: (2)张小姐又漂亮又丑陋。 此外,还有一种“又A又不A”的句式,如: (3)张小姐又漂亮又不漂亮。 表面上,(2)(3)这样的句子含有两项语义上相互矛盾或对立的谓语,但实际上,人们对句子的理解并不会出现矛盾(见第3节)。因此,我们把(2)(3)这样的句子统称为“似矛盾句”。 丁声树等(1961),吕叔湘(1978,1982),朱德熙(1984),武柏索等(1988)及张为国(1992)等等都曾提到过这种表达方式,但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却至今甚少。本文将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来分析这类句式的特点及人们对它的理解方式。 2.似矛盾句的句法特点 似矛盾句的“又A又B”或“又A又不A”句式属并列结构。我们知道,并列结构中的两项(或多项)必须同时接受句法上的操作,否则句子就会不符合语法,这是一条普遍规律(Ross,1967)。请观察下面的句式([*]表示不合语法): (4)移位成分 a.张小姐这个人又漂亮又丑陋。 b.又漂亮又丑陋,张小姐这个人。 c.[*]又漂亮,张小姐这个人又丑陋。 d.[*]又丑陋,张小姐这个人又漂亮。 (5)增加补语 a.张小姐这个人又漂亮得出奇又丑陋得出奇。 b.[*]张小姐这个人又漂亮得出奇又丑陋。 c.[*]张小姐这个人又漂亮又丑陋得出奇。 (6)构成关系从句 a.(张小姐又想做又不想做的)那笔生意…… b.[*](张小姐又想做那笔生意又不想做的)那笔生意…… c.[*](张小姐又想做又不想做那笔生意的)那笔生意…… (7)构成强调语句 a.张小姐是又戴耳环又不戴耳环的。 b.[*]张小姐是又戴耳环的又不戴耳环。 c.[*]张小姐又戴耳环是又不戴耳环的。 (8)使用复指代词 a.对张先生,王小姐又爱他又不爱他。 b.[*]对张先生,王小姐又爱又不爱他。 c.[*]对张先生,王小姐又爱他又不爱。 (9)构成准分裂句 a.张小姐又喜欢又不喜欢的是做家务。 b.[*]张小姐又喜欢做家务又不喜欢的是做家务。 c.[*]张小姐又喜欢的是家务又不喜欢做家务。 (10)构成特殊问句 a.张小姐又想请他来又不想请他来。 b.[*]张小姐又想请谁来又不想请他来。 c.[*]张小姐又想请他来又不想请谁来。 以上分析表明,似矛盾句的“又A又B”或“又A又不A”的句式确系并列结构。 3.似矛盾句的语义特点及人们对它的理解方式。 实事上,含有两项语义上相互矛盾或对立的谓语的句子在各种语言里都有。比如(11)中的英文句子: (11)Fred is a friend and at the same time an enemy. (Fred是朋友,同时也是敌人) Lang(1984)指出,理解类似(11)这样的句子必须分解(split)其语义层面[①]。也就是说,似矛盾句的两个并列谓语代表了两个不同的语义层面。由于语义层面跟参照系统有关系,所以对似矛盾句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参照系统。 假设参照系统为某种前提P,P跟语义层面A和B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B也可以是“非A”): (12)如果前提是P[,n],则语义层面是A; 如果前提是P[,m],则语义层面是B。(12)中,P是变量,A、B是常量。目前,我们并不清楚P的逻辑定义(也未看到类似研究结果)。 回到汉语似矛盾句,我们根据实际的语境,总结出下列七种前提,或称似矛盾句的七种理解方式[②]: (13)a.某些方面(P[,n])是A;另一些方面(P[,m])是B。(部分对比) b.从一种观点(P[,n])看是A;从另一种观点(P[,m])看是B。(全体对比) c.表面上(P[,n])是A;实际上(P[,m])是B。(正反) d.虽然(P[,n])是A;但是P[,m])是B。(转折) e.有时(P[,n])是A;有时(P[,m])是B。(时间) f.如果P[,n],是A;如果P[,m],是B。(假设或条件) g.跟P[,n]比,是A;跟P[,m]比,是B。(比较) (13)中的理解方式有普遍意义。先拿“又A又B”这个句式为例。比如“张小姐又漂亮又丑陋”这个句子(例(2)),根据(13)中列出的理解方式,我们就有下列七种语义解释[③]: (14)a.在某些方面张小姐漂亮;在另一些方面张小姐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