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讲话稿的语言特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讲话稿和其它公文一样,是秘书人员经常写作的一个重要文种。它和其它公文一样,要求观点正确,表达准确,结构严谨,言简意明。但是,在语言方面,它有与其它文种不同的特殊要求。认真研究讲话稿的语言特点,对于准确表达领导意图,提高会议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讲话稿是通过声音传播给听众。报纸、刊物、文件则是印成文字,给读者阅读。读是视觉起作用,听是听觉起作用。听觉和视觉各有不同的要求。适合于看的,不一定适合于听。秘书为领导人写讲话稿,必须充分考虑听的需要,运用适合听众要求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那么,讲话稿对语言有什么样的特殊要求呢?

      第一,通俗口语。

      各种书面材料,都要求通俗口语。但讲话稿对这方面的要求更高一些,更严一些。这是因为,听不如读那样主动,受一定条件限制。读可以边看边想,反复研究,弄明白后再往下看;听就不允许仔细思索和推理判断,听众的思路必须跟着讲话人的声音“走”,如果停顿来思考一下就赶不上讲话的速度了。所以,讲话必须让各种不同接受能力的听众都能一听就懂。

      讲话稿要求通俗口语,并不是把日常说的话原封不动地搬过来,也不是随意使用方言土语和地方习惯用语。讲话稿的语言,应是经过加工的口头语言。人们日常说话,多是随想随说,并不斟字酌句,所以难免有重复罗嗦、不完整、不准确的现象。为此,在写讲话稿时要对口头语言进行加工,要使它在逻辑上严密,语法上完整,文字上精练,达到既通俗口语,又准确、鲜明、生动。

      所谓口语,是和书面语相对而言的。在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上,口语和书面语是相同的。但使用的范围和场合有区别。有些词经常在口头上用,有些则经常用在书面上。如:“打听——询问,生日——诞辰”等。写讲话稿要尽量使用口语词,尤其是要尽量避免用那些口头上一般不用的文言词,象“即将、及其、日益、所至、途径”等,就不如改用“就要、和他的、越来越、造成、路过”等显得明快,说“暮色苍茫,风雪满天”,就不如说“傍晚的时候,刮着大风,下着大雪”,听众的印象更深刻。我们说在讲话稿里尽量避免书面语和文言词,但并不是一概排除。要根据讲话场合和听众的文化素质而有所区别。如“宴请外宾”,不能写成“叫外国人吃顿饭”。但对报告、祝词、贺词、代表党委、政府部署工作而且会后需印发的讲话,适当使用一些书面语词汇,会显得庄重严肃而又简洁明快,效果会更好些。

      要把讲话稿写得通俗口语,应注意这么几点:一是句子要短,尽量避免长句子和文言句式。书面语往往附加成分比较多,显得细致、严密。但讲话稿是说给大家听的,长句子不好念,听起来也别扭,所以应尽量多用短句。二是不要滥用简称,“仓管员”应写成“仓库保管员”,“印机厂”应写成“印刷机械厂”。但是对于已为广大群众所熟知的简称也是可以用的,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双增双节”等。三是少用或不用单音词。如“并、但、应、现、已、时、因、较”等,应写成“并且、但是、应该、现在、已经、时候、因为、比较”。四是音同字不同的词和词组要分清,比如“全部”和“全不”,“走进”和“走近”等。为了防止产生误解,“全部”最好写成“全都”,“走近”最好写成“走到××旁边”。五是有些标点符号一定要改写成文字。如“党员、干部”容易误听为“党员干部”、“职工、家属”容易误听为“职工家属”。这类句子中的顿号应改为连词“和”,以免混淆。六是少用或不用倒装句、倒装词组。一般说话,都是按着汉语的正常词序来讲,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附加成分紧接中心词,即补语在后。书面语里常用的倒装句子,不符合听的习惯。所以在讲话稿里要尽量避免。如“大娘,您到哪里去?”他赶上前去问道。“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老人喘着粗气说,用口语表达这个意思一般不这样说。应改为“他上前问:‘大娘,您到哪儿去?’大娘喘着粗气说:‘俺从关内来,到抚顺看儿子。’”七是少用关联词,多用语气词和象声词。象“因为……所以,尽管……但是,与其……不如”一般在讲话稿里少用。口语是靠上下文的内在联系来表达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的。所以,讲话稿里应该复句少,单句多。为了表达感情,要多用语气词和象声词。

      第二,具体形象。

      讲话者的声音客观上一瞬即逝,但又要求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讲话稿必须是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抽象化、概念化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想象不出,往往“雨过地皮湿”,又难以吸引听众。这就要求在讲话稿里应多用看得见、摸得着、想象得出的具体事实,来代替抽象概念;用生动典型的事例、感人的情节来代替空洞的议论。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用具体的事实、事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概念,是符合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的,所以容易懂,容易接受。我们提倡讲话稿具体形象,不是说不要讲道理,而是说要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让听众从事实中作出判断,得出结论,要比抽象化、概念化的空洞说教印象深刻,说服力强。

      要把讲话稿写得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少用现成话,多用自己的话。有些语言,第一次使用很新鲜,但你抄过来,他抄过去,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比如,在乙丑年终总结大会讲话稿中,在讲话结束时,可以写上这样几句:“乙丑过去,丙寅来临。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牛劲不减,再添虎威。”把鼓舞斗志,同当年的农历年份结合起来,很生动。可是会后,许多单位在总结年度工作时,都用这句话作结尾,就显得无力。况且,这句话也只能用在1985年底。到了其它年就不能说“牛劲不减,再添虎威了”。所以,“现话”不可抄,一定要用自己的话,多用群众的生动语言。所谓“自己的话”,并非指脱离实现的瞑思苦想,故意标新立异。恰恰相反,它是要求我们根据听众不同的政治和文化层次,实事求是地选用恰到好处的语言。

      其次,要跳出固定的“套套”。在一些讲话里,有不少固定的“套套”,好象建房的“预制件”一样。比如,“在……之下”,“通过……使……”,“为了……就……”,“大家一致认为……”,“深入地……”,“认真地……”,“进一步地……”等等。用这些固定的词组,不论叙事,还是说理,都显得干巴巴,甚至会造成掩盖主语的病句。

      其三,要酌情使用设问句、对偶句、排比句和谚语、歇后语。借设问以代替平板的陈述,引导听众注意问题的焦点,能使重点突出,脉络分明。比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这样运用设问句提出论点,比直接叙述更能集中听众的注意力,既增添了讲话的波澜,又加强了讲话的针对性。酌情使用对偶句和排比句,借整齐对称的结构、和谐匀称的音节,把成对的内容突出出来,既讲起来上口,听起来又顺耳,容易领会,便于记忆。谚语和歇后语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幽默感。比如,说“好景不长了”,就不如说“兔子尾巴长不了了”给听众的印象深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