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代词“什么”有一种活用法,即表示否定和贬斥的意义。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本文根据“什么”所出现的语言环境,将其分为八类,并较详细地讨论它的意义和用法。本文又较详细地讨论了这种用法的历史来源——从一般的反诘句中发展蜕变出来的。 指代词的基本作用是指别和称代,部分指代词有任指、虚指等活用法。指代词“什么”还有一种适用法,就是表否定和贬斥的意义,例如: ①什么呀,我才不生气呢![①] ②什么人,总是说话不算数! ③什么“你的、我的”,自家人,不用客气! “什么”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及整个北方话口语中使用得相当普遍,是一种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查阅语文工具书,仅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列举了这种用法。“什么”的这种用法,对于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既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掌握,有必要进一步详细探讨。本文根据“什么”所出现的语言环境分为数类,较为详细地讨论它出现的意义和用法。文章的第二部分讨论了这种用法的历史来源。 一 根据“什么”所出现的句法环境,可以分为八类。分别加以讨论。 1.位于句首,作独立语。“什么”后边常跟语气词“啊”(音变形式为“ya[呀]”)。 ④——你别跟他一般见识,别生气。 ——什么呀,我才不生气呢! ⑤上月十六号我俩去他家找他…… ——什么呀,是十七号。 这种位于句首的“什么”,是对说话对方某一部分话语的否定,表示不同意对方的说法、看法,一般紧跟在“什么”后边表明自己的看法、意见。例如上举④ ⑤两例。④例发话人认为对方生气了或预测他可能会生气,对话人先用“什么呀”否定,随后用“我才不生气呢”,表明自己否定的是发话人认为自己生气了或可能生气,而不是否定发话人说话的其他部分,比如对话人也可以说: ——什么呀,我才不跟他一般见识呢! ⑤例,对话人也可以说: ——什么呀,不是“我俩”,是你自己一个人去的。 由此可见,这种句式,“什么”后边的话语指明了说话人究竟否定对方哪一部分话语,对信息的传递和理解是必要的。如果语境能表明对话人否定的是哪一部分,则后边的语句也可以省略。例如拒绝对方送的礼物,一边有拒绝的体态,一边只说一句“什么呀!”就能表明自己拒绝收受礼物的态度。值得说明的是,用“什么呀”表示拒绝收受,一般适用于两种场合:一种是亲朋好友之间,此时说“什么呀”的语气柔和,往往可以连说“什么呀”表示善意地拒绝;一种是严词切拒,比如拒绝贿赂,往往只说一句“什么呀”,就有“搞什么名堂!”“别来这一套!”的言外之意。 2.加在名词前。例如: ⑥什么哥哥!还跟弟弟争嘴吃! ⑦这是什么书!破破烂烂的。 ⑧这算什么饭!简直是猪食! 从上述引例可以看出,这种表否定的“什么”出现在判断句里,表意的重点在“什么+名词”;“什么”不是直接否定后边的名词,而是否定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方面的良好性质。例如⑥例是说“哥哥”不是个“好哥哥”,⑦例是说“书”的外观质量不好。“什么+名词”在句子中充当判断宾语。一般情况下,“什么+名词”前边的“名(代)+动”可以省去,如例⑥;也可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你算什么哥哥!”例⑥ ⑦ ⑧把“什么+名词”前的部分省去,并不影响原句意思的表达。应该注意这种句子跟相对的疑问句容易混淆,如: 这是什么书! 这是什么书? 形式上的区别有两点。(1)语调:前者句末用降调,书面上用叹号,并且“什么”重读;后者用升调,书面上用问号。(2)用动词“算”的,一般是前者。另外,前者的后续句往往申说“什么”之后名词某方面的不良性质。 3.“什么”后边是引述别人的话。例如: ⑨什么“不知道”,我跟你说过多次了。 ⑩什么“你”呀“我”的,分这么清干什么! 引述的一般不是对方的整句话,而是其中自己不同意的部分,用“什么”加以否定。用“什么”引出别人的话,加以否定,要比一般的否定语气更加强烈,话语形式也比较简练,是日常口语中常用的一种强烈否定的句式。例如例⑨,如果说成“别说‘不知道’,我跟你说过多次了”或“怎么能说‘不知道’,我跟你说过多次了”,都不如原句简洁明快,语气强烈。再如鲁迅《呐喊·孔乙己》中的句子: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即使将“什么清白!”换成强调的说法“你一点儿也不清白!”也不如原句语气强烈。 4.有+什么+形+(的)。这种格式是《现代汉语八百词》“什么”条列举的。说这里的“什么”表示不以为然。我们觉得这里的“什么”并不是表示否定义的,句子的否定义是整个句式引起的,而不是“什么”产生的。试看《八百词》所举的例子: 这事有什么难办|听听音乐有什么要紧|说两句话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白开水有什么不好喝的 这些句子都是反问句,整句的否定义显然是由句式产生的。另外,“什么”后边也不限于形容词,动词、名词也都可以。例如: 你还有什么说的! 我有什么建议! 这个“什么”我们觉得是表虚指的,试比较《八百词》列于“指示不肯定的事物或人”项下的两个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