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规范化典型个例观察与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汉语规范化,语言文字规范化,这项工作难不难?

      宏观地看,不难。因为汉语规范化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讲大道理人人都能接受。1992年《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指出:“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的交往;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个大道理,虽然不能说已经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程度,但是只要一宣传,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会举双手拥护的。何况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40年前,就召开了全国性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80年代,国务院又设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应当说,方方面面的条件都具备了,而且汉语规范化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地去干,何难之有?

      微观地看,很难。因为语言文字是人人都在使用的交际工具,具体的语言文字“成品”又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要讨论语言文字规范问题,几乎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可以参与。公理婆理,很难做到整齐划一。在规范化的过程中,已经遇到和将要遇到的具体问题、个别问题不是几十个、几百个,而是成千上万个。每一个问题,无论大小,都需要调查研究、分析讨论,都属于学术性的问题。比如字形问题,“象”和“像”合二为一好还是一分为二好;字音问题,“嚼”读jué还是读jiáo;词的问题,有了“出租汽车”,还要不要“的士”;短语的问题,“凯旋而归”是不是重复;格式问题,“没有出发之前”能不能成立;搭配问题,“恢复疲劳”该不该否定。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上边所举的几例,差不多都经历过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鸣。

      这儿先介绍一个实例。1995年1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创办了一种丛刊,名叫《咬文嚼字》,每月出版一辑。第一辑封四上面,编者恳请读者“向我开炮”:凡第一个准确指出本辑正文中有错字或者别字者,每一个字奖一百元;准确指出本辑一级标题中有错字或者别字者,每一个字奖一千元。这一大胆举措和强烈的规范意识,立即博得同行和读者的好评,编辑部迅速得到反馈的意见。有两位读者联名写信,指出封面刊名“咬文嚼字”的“嚼”字拼音不规范。第一辑封面上的拼音是YAOWENJUEZI。读者的意见是把JUE改为JIAO。这封信引起极大的震动。美术编辑设计时态度认真,逐字查过字典,怎么会错呢?于是,编辑部专为“嚼”字读音问题,邀请了沪上几位语文专家进行讨论。专家们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三条(详见《咬文嚼字》第六辑《“嚼”字读音讨论会纪要》):第一,“嚼”字有文白两读,文读音为jué。白读音为jiáo。按照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和文白读法的通例,此处“嚼”应该读jué。第二,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的“说明”第四条,“一般用于书面语言,用于复音词和文言成语中”的,应当采取文读。“咬文嚼字”无疑是一个成语,“嚼”字自然读jué。第三,1985年公布的《审音表》中,“嚼(一)jiáo”后面的用例却举有“咬文嚼字”,白纸黑字,十分明确。《审音表》是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共同颁发的法定文件,理应尊重,要承认它的权威性。在《审音表》重新修订之前,“咬文嚼字”的“嚼”只能读jiáo,不能读jué,否则,会造成混乱。有鉴于此,编辑部在第二辑上就作了改正,并发给写第一封信的两位读者一千元奖金。事情过去了,刊名的拼音也改了,奖金也发了,但是明眼人看得出来,“嚼”字的读音规范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还有待于普通话审音委员会进一步斟酌、审定。这是一个小小的事件,汉语规范化工作之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难是难,我们仍将知难而上。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否规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语言文字的不断完善、规范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历程。我们语言文字工作者有责任为汉语规范化尽心尽力,作出贡献。

      下边,选择汉语规范化工作中若干典型个例,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

      一、从“皇后、发廊”说起

      ——汉语规范化要加强宣传

      上文说过,汉语规范化于国于民是一件大好事,大家都能接受,都会支持的。但是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中,不规范的现象却比比皆是。这倒不是某些人有意要反对规范,违背规范,实在是不自觉而为之。

      就以繁体字来说吧。一般的社会用字,应当坚持用简化字,不用繁体字,这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改革开放,在某一些特定场合,为了特殊需要,也允许使用繁体字。不过有一个前提,要用繁体字,就必须用得正确,不能乱用、误用。近年来社会上使用繁体字的,往往错误百出。例如,把“皇后”写成“皇後”,“发廊”写成“發廊”,甚至把“林冲”写成“林衝”,“谷牧”写成“穀牧”。

      究其原因,一是年轻人所为,一是计算机所为。年轻人从来没有学过繁体字,只能在《简化字总表》里寻找“对应”的繁体字;计算机则可以“自动转换”繁简字体。为什么查过《简化字总表》,照样出错?为什么精密的计算机也会出错?岂不冤哉枉也。

      原来,出错之处总是集中在两种类型。

      第一类,两个(或三个)繁体字合用一个简化字。例如“乾、幹”简作“干”,“臟、”简作“脏”,“矇、濛、懞”简作“蒙”。这类繁简字有19组。当这些简化字要“还原”为繁体字的时候,就可能出现阴错阳差、张冠李戴的毛病。比如,把“闹钟”错成“鬧鐘”,而把“钟爱”错成“鐘愛”。

      第二类,用笔画较少的同音(或近音)字替代繁体字,而原字继续使用。例如“出”本有其字,“”简作“出”之后,“出”就表示“出、出”两字;“后”本有其字,“後”简作“后”之后,“后”就表示“后、後”两字。这类繁简字有四五十组,数量多,出现差错的机会也更多。如果要写繁体字,“一出戏”和“大后方”可以写作“一後戲”和“大後方”;但是“推陈出新”和“慈禧太后”万万不能写作“推陳出新”和“慈禧太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