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借代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并具备了多种方式,其后不断得到发展,在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以官名代人名、以地名代人名、以各种说法代马、以“丝竹”的说法代音乐等四种新的方式和说法,在唐宋时期又出现了以古代今、以颜色词代事物等两种新的方式,在元明清时期向通俗方面发展,到了现代又出现了以牌号代物品、以数字代事物、以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物体代事物等三种新的方式。通过探索我们发现,借代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借代具有语义学意义,借代的发展将是无穷的。 一 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而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叫借代。借代能突出事物的特征,使语言表达富有变化,新颖醒目,从而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从历史上看,借代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手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下面,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借代的历史发展情况。 在先秦时期,借代就产生了,并且出现了多种借代方式。我们发现,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提出的八种借代方式,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几乎都出现了。现在我们各举一例并加以说明如下: (1)黄发台背,寿胥与试。(《诗经·鲁颂·閟宫》) 这一例的“黄发台背”指老人。这是运用了借人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人或事物的借代方式。“黄发”是老人的特征,以此来代替老人,这是古人常用的说法。“台背”,有解释为驼背的;也有把它与“鲐背”相通,解释为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背的。不论是驼背还是鲐背,都是老人的特征,所以,汉代郑玄笺:“黄发台背,皆寿征也。”[(1)]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这里的“四海之内”,指四海之内的人。这是运用了借人或事物的所在来代替人或事物的借代方式。宋代邢昺对这一例的注疏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海之内,九州之人,皆可以礼亲之为兄弟也。”[(2)]这就很明确地指出了这是以人的所在来代替人。《孟子·滕文公下》中“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一句,也是用的这一借代方式。 (3)墨子者,显学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里的“墨子”,指墨子的学说或著作。这是运用了借事物的作者来代替事物的借代方式。台湾学者董季棠指出:“战国诸子,作者的名字就作为书名,像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这可说是事物的作者代事物。”[(3)]只不过,在先秦时期,像这样的以作者的名字代书名的说法还不多见。我们在这里提出的例(3),大概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以作者的名字来代替书名这样的说法,到汉代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就大量出现了。[(4)] (4)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吕氏春秋·求人》) 这里的“金石”,指钟鼎和石碑。这是运用了借事物的原料来代替事物的借代方式。对这里的“金石”,汉代高诱注:“金,钟鼎也;石,丰碑也。”[(5)]可见古人早就说明了这“金石”的所指。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这里的“三秋”,指三年。这是运用了以部分代全体的借代方式。清代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称这种借代方式为“以小名代大名”,他解释这一例说:“三秋,即三岁也。岁有四时而独言秋,是举小名以代大名也。”[(6)] (6)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韩非子·五蠹》) 这里的“黄帝”,指圣贤的君主。这是运用了以特定代普通的借代方式。黄帝本是一个特定的名称,指轩辕氏,这里借来代替圣贤的君主。因为中国历史上不存在十个黄帝,所以这里的“黄帝”显然是借代说法。 (7)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庄子·胠箧》) 这里的“轩冕”指官职,“斧钺”指刑罚。这是运用了以具体代抽象的借代方式,以具体的做官者乘坐的车子和戴的帽子来代替抽象的官职,以具体的斧钺这些刑具来代替抽象的刑罚。 (8)列子见之而心醉。(《庄子·应帝王》) 这里的“心醉”,指迷恋。这是运用了以结果代原因的借代方式,因为迷恋,所以产生了心醉的结果。魏晋时向秀对此作注云:“迷惑于其道也。”[(7)]这就注出了“心醉”的原因。 以上的八个例子体现了八种借代方式。这说明,在先秦时期,借代已经产生并具备了多种方式,已经被人们经常运用了。当然,八种借代方式得到运用的情况并不平衡,我们在阅读中发现,这八种借代方式,有的经常见到,有的还不多见。 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人们对借代这一修辞手法加以发展,创立了一些新的借代方式和借代说法。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官名代人名。如: (9)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史记·项羽本纪》) (10)公孙创业于金马,骠骑发迹于祁连.(扬雄《解嘲》) (11)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文心雕龙·颂赞》) 例(9)中的“马服”,代替赵括。因为赵括的父亲赵奢曾被封为马服君,赵括承袭父亲的封号而为将,所以文中就用“马服”来代替赵括。例(10)中的“骠骑”,代替霍去病,因为霍去病曾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将军。例(11)中的“三闾”,代替屈原,因为屈原曾任三闾大夫,主管王族三姓——屈、昭、景。上述几例,都是以官名代人名。古人采用这种以官名代人名的借代方式,往往是为了表示对所说的人的尊重。并且,以这种借代方式称官名,往往只取官名的两个字,不取官名全称,这或许可以看作是汉语的词双音节化的一种表现。这种借代方式产生后,在中国古代得到沿用。如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人们就称他为杜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