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作为语言的最高层次结构,是一个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篇概念的引入,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语篇翻译学认为,“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相互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为一定的交际目的,按一定的格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19)。语篇是翻译的对象和基本单位,因为语言交际总是以语篇的形式出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其产出的译文也是作为语篇存在的。 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是语篇的基本属性和重要特征,它们一向是语篇研究的核心。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中,根据Halliday and Hasan的观点,“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Cohesion in English4)。语篇中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式之间的语义联系构成了语篇的衔接关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衔接与连贯共同构成语篇的语义网络系统。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是有形网络,可通过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的使用,形成关联性,达成结构上的衔接;连贯潜藏于语篇的底层,可通过推理等手段达到语义联结,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衔接虽然不是语篇连贯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它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语篇不是单个句子的随意堆砌,而是语篇内部各个句子通过不同的衔接手段有机地聚合形成的。外化于形式上的衔接为内在语义上的连贯提供了辅助条件。 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英汉语在连接词的使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不同特点,语篇中连接词的使用量是不同的,一般认为,英语语篇更多地使用连接词,而汉语语篇连接词的使用量较之英语明显减少。两种语言的各自特点势必对翻译产生影响。那么,在翻译中这种差异是如何体现的呢?英汉语不同母语背景的译者在汉英翻译中在连接词的使用上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呢?本文拟对出自不同母语文化背景译者《论语》英译文语篇连接词的使用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发现这两类译者在连接词的使用上有何修辞偏好,并探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修辞偏好的可能原因,比如,译者的母语语言文化背景、原文的文体以及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等是否影响了他们对译文语篇连接词的使用。 二、语料与研究方法 2.1 语料 本文研究对象是《论语》英译文语篇,根据我们设定的研究目的,我们选择出自不同母语文化背景译者的《论语》英译文语篇作为语料,观察其中的连接词使用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语篇做出分析与评价。本研究选择的两个英译本为亚瑟·韦利(Arthur Waley,1889-1966)译本和刘殿爵(1921-2010)译本。选择韦利译本的主要原因在于韦利是20世纪上半期一位重要的西方汉学家,他至今仍被称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论语》翻译家(Cheang,The Master's Voice 563),他的《论语》英译本一直备受关注,从他的翻译中我们可以了解母语为英语的译者在英译过程中使用连接词语的修辞偏好。选择刘殿爵译本的主要原因在于刘殿爵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华人英译《论语》的代表,反映了华人译者在汉学研究以及文化传播领域所做的努力,从他的翻译中可以了解母语为汉语的译者在英译过程中使用连接词语的修辞倾向。我们选用的韦利译本出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该译本于1998年出版,并于2003年第5次印刷。刘殿爵的译本则出自中华书局,该译本于2008年出版。 2.2 研究方法与程序 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客观的分析路径,因为“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对一些难以捉摸的和不引人注目的语言习惯进行描述、分析、比较和阐释,能比较令人信服地说明译者的烙印确实存在”(张美芳,《利用语料库调查译者的文体》57)。因此,本研究借助语料库翻译学的理念,使用基于语料库的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探索韦利和刘殿爵两位《论语》英译者在连接词使用风格方面的异同。 本研究分四个步骤进行。研究的第一步是将用于分析的语料准备好,在确定好采用韦利和刘殿爵译本后,我们自建了一个小型语料库,首先备好两译本的word格式文件,然后再分别将其转成适用于语料库软件进行分析的纯文本格式文件。第二步是确定使用的连接词分类框架。这一步可以使我们明确拟统计和分析的连接词的类型和具体的连接词。第三步是使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 3.3.5检索工具,对语料库中的连接词进行逐个检索和统计,发现两个译本中连接词的分布规律与使用模式,通过统计找出使用频率最高的连接词,并将它们分到不同的连接词类型中,随后对两译本的连接词使用情况进行比较,以考察它们是否存在差异,对数据的量化分析在这一步完成。在这一步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连接词的归类问题,因为有的连接词可以表示不止一种语义关系,例如,therefore既可表示结果也可表示推论等,遇到此类情况,我们除了需考虑连接词本身的意义外,还要根据其周围的语境来确定它所表示的意义关系,进而确定它所应属于的连接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词既可作为连接词使用,也可作为其他类型词语使用,例如,first既可作为连词表示列举,也可作为形容词和副词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需要考虑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它的范畴和意义,进而确定它是否属于连接词。第四步是再次返回到语料中,对其细读和推敲,以探寻两译本在连接词使用方面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讨论不同母语文化背景是否影响了译者对译文语篇连接词的使用,以及原文对译文语篇连接词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三、连接词的分类 关于连接词的分类,许多学者都有自己的分类方法。根据Halliday and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的分类,常用的衔接手段主要有五种: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连接是一种重要的衔接手段,主要是指语篇的逻辑连接方式。Halliday and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在讨论连接手段时,将其表达的逻辑关系分为四类:增补(additive)、转折(adversative)、原因(causal)、时间(temporal),在这四大类下面又分出若干小类。Celce-Murcia and Freeman(The Grammar Book)在其语法教程中也曾对连接词进行分类,他们的分类基本上按照Halliday and Hasan的观点,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分类更细致。Quirk等在其《英语语法大全》(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English)中将英语的连接成分分为7类,包括表示列举(listing)、总结(summative)、等同(appositional)、结果(resultive)、推论(inferential)、对照(contrastive)、转题(transitional)等的连接词。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在总结了多个语言学家的分类后,提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分类框架,他将语篇的连接词分为列举(enumeration)、增补(addition)、转折(adversative)或对比(contrastive)、解释(explanation)、等同(equation)、结果(result)、推论(inference)、总结(summation)、替换(replacement)、转题(transition)、原因(reason)等11类。虽然语言学家的分类不尽相同,列举也无法做到详尽无遗,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指明连接形式是用于表示语篇的语义关系的。在综合诸多学者的分类基础上,结合典籍英译语篇的特点,我们拟定了一个语篇连接词的分类框架作为本研究的分类依据,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