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晋语吕梁片的分布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2012)中,晋语吕梁片分布在山西西部16个市县和陕西北部的吴堡、清涧、佳县3县,内部分汾州小片和隰县小片。东邻晋语并州片,西隔黄河与陕北晋语五台片相望,北临晋语五台片,南接中原官话汾河片。和晋语并州片一起被认为是晋语的核心区域。 1.2 晋语吕梁片和并州片、五台片及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异同 晋语吕梁片、并州片和五台片东部的忻州(及五台、定襄、原平、阳曲。以下称五台片忻州5点)等点,以及中原官话汾河片,在某些音韵特征上分文白异读。文读和北京话相近,白读自成系统。就白读层而言,这三片的晋语之间以及和汾河片中原官话之间有同有异。相同点如沈明(2006)提到:“并州片和吕梁片语音系统的白读层有一些共同点。1)宕江今读音;2)曾梗今读音;3)‘废费飞肥|脆岁嘴醉’今读音;4)‘姐≠解|借≠介|爷≠崖’;5)等的区别;6)‘冯=红|飞=灰|扶=胡’。说明并州片和吕梁片之间关系密切。” 晋语和汾河片中原官话的相同点以往研究也有所提及。王福堂(2005:100)“山西西南部晋南方言具有晋语的大部分重要特点,某些特点的出现还极为典型……”沈明(2009)提到白读层的三个共同点:1)“茬柴锄窗”即古崇母、船母平声字多读擦音
;2)“废费飞肥、脆岁嘴醉”即蟹、止合口三等的韵母为[i y];3)
,即假开三精组白读和蟹开二见系今韵母不同。也说明晋语吕梁片(及相邻的并州片)和中原官话汾河片有共同之处。白静茹(2009:114-115)指出,晋语吕梁片隰县小片和中原官话汾河片共享一些语音特点,如:古全浊声母的演变、假摄开口三等麻韵的读音、古次浊入声的演变等,认为该小片是“晋语与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 王洪君(1992)侧重于考察晋语(并州片)和汾河片中原官话的不同。她认为:“在山西白读层的几个次类型中,晋南方音与宋西北方音最接近,晋中方音则差别较大。晋中方音至少有4点与宋西北方音不合:1)曾开三(白)=梗开三(白);2)宕≠果;3)保留入声塞尾;4)全浊声母清化后一律不送气。因此,宋西北方音不能作为山西白读层的共同出发点。由于晋南、晋中、吕梁白读音的分歧,其共同出发点在许多方面比宋西北、甚至唐西北方音更古老。” 1.3 三个音韵现象 本文以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的白读,曾梗开口三四等舒声韵今白读和单字调系统,来考察吕梁片晋语在地域上所呈现出的过渡性特征。这三个音韵现象从历史比较法的角度看,最有代表性,能够清楚地说明问题。 2.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的白读 2.1 晋语古全浊声母今读 全部清化,逢塞音、塞擦音时,吕梁片、并州片和五台片忻州5点分文白读,其他片只有一读,相当于文读。 吕梁片晋语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的白读,有两种类型: A类:今逢塞音和塞擦音,一律读送气清音。隰县小片属于这种类型。 B类:今逢塞音和塞擦音,古平声和古入声今读送气清音,古上声和古去声今读不送气清音。汾州小片(汾阳、静乐除外)属于这种类型。 汾阳、静乐只有一读。今逢塞音和塞擦音时,古平声今读送气清音,古仄声今读不送气清音,和北京话一样。称作C类。例如:
一个方言片中出现三个不同类型,在晋语各片中实属少见。古全浊声母今读一律清化,逢塞音、塞擦音时,A类不论平仄一律送气;B类平入送气,上去不送气。A和B可能有先后关系,似可理解为B类的古全浊入更顽固。邢向东等(2012:84-85)认为:这一带的方言本来都属于A类。由于受到强势的官话方言“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的影响,仄声里面与官话方言相对应的上声(早已归去声)和去声便变成了不送气声母,全浊入由于保留着喉塞尾
而无法对应于官话方言(全浊入早已归阳平),便保留了送气的特点。C和A、B应当不存在先后关系。 2.2 山西其他晋语和汾河片中原官话的表现 A类多见于汾河片中原官话;B类还见于五台片晋语之忻州5点;C类见于晋语大包片和上党片。晋语并州片走另一个方向: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的白读,平仄都不送气,称作D类。例如(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举例标作阳平。临汾指临汾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