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2014:701-7)对话语发端的(语法)隐喻策略进行过讨论,如用疑问语气体现命令或提供功能、用陈述语气体现命令、提供或疑问功能等(关于语用学途径的相关研究,可见Rue & Zhang 2008);本文系统阐述话语回应中的隐喻策略现象。看例(1),是多年前一次语言学沙龙上主讲人用到的,旨在讨论话语关联性。 (1)—上海离北京多远?—2000公里。 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不到2000公里,但日常交谈中人们总会选择隐喻性的“错误”信息做省力回应(Sperber & Wilson 1995:231-7)。对此,我们该如何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做出范畴化的解释呢?例(2)的斜体是Martin(1992:483)在讨论情态职责(Modal Responsibility)时提到的两种人际元现象:元命题和元提议,均作语篇隐喻看待(下划线为原文所有)。 (2)a.-I don't
you Inspector.-You mean you don't choose to Mrs Birling. -I
what I
. b.-You'll
at once.-
for what-doing my duty? 这让我们联想到语用学讨论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时涉及的大量类似用例,如, (3)-Do you want some coffee?-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Sperber & Wilson 1995:56) 前后两句的内容似无直接关联;但根据会话规约,答语暗含的意旨可使两句发生内容上的衔接关系,推理关联是主要的,两句的衔接和连贯①由关联推导获得;相关回应方式为一种隐喻表达(Sperber & Wilson 1995:123-32,289,231-7)。事实上,例1-3涉及的回话现象均可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理论做出解释;语用学关注的是衔接关联的认知推理机制,本文的兴趣在话语推进的衔接策略方式上,即非一致式衔接,或称标记性或隐喻(性)衔接(marked or metaphorical cohesion;对比石琳2017)。事实上,会话中的所有非直接回应方式,均可作隐喻衔接看待,因为它们与期待回应的内容错位,从而出现双重意义的耦合或接合(见后文)。直言之,非一致式话语回应是一种人际性的衔接(性)隐喻(cohesive metaphor):人际互动的标记性回应途径。新近,罗载兵(2016)从语码合法化的角度讨论了语法识解的一致式与隐喻式的定义,他对经验量额的措辞方式的讨论,间接涉及语篇隐喻问题;董娟、张德禄(2017)探讨了语篇隐喻这一议题的合理性及其研究范围;Yang(2018)从五个方面梳理了语篇隐喻的定义和识别问题,是否应该保留这一术语尚无定论(但对比He 2013;He et al.2015;He & Wen 2017);本文作者认可语篇隐喻,这里先讨论其中的衔接隐喻。本文涉及到两个核心概念:隐喻(性)衔接与衔接(性)隐喻,它们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范畴化:前者关注话语更替的选择途径:与期待中的直接、准确、简明回应(如a←b)相对的间接、模糊、冗长的话语续接方式,或者相反(a↖b;斜向箭头上的一横,表示可能的一致式回应所包含的对比意义);后者说明话语回应的衔接性质与类别,即非概念性、非人际性、非主位或非信息性的语法隐喻。 例1-3足可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例1中的距离数字,按照科学逻辑,从发车到停车,两地的距离应该有准确数据,但问话人可能并无对回应的精确期待,而回话人根据对问话人的了解,或者自己并不确切知道,做了模糊性的标记作答,于是出现模糊数据向准确数据的跨域耦合或意义接合现象(cross-coupling/juncturing;Halliday 2004:xxiv),故为隐喻性衔接;但回话是关乎人际动因的隐喻,是特定情境下某人对某一信息的粗略需求促成的,不然就可能提供精确数字,或者直接说自己不知道,所以是一种人际性衔接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