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学思潮总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B7.1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08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份优质的试卷对教与学具有导向作用,它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使学习目标更明确.具有亮点的试题令人精神愉悦、回味无穷,蹩脚的试题则形同鸡肋、索然无味.试题的命制充满着不可预知性,它对命题者提出了挑战.目前,有关命题理论的著作不少,体现命题者命题心路历程的文章也比较多.但命题失误在各类测试中层出不穷,令人遗憾与叹息.下面笔者从教学中遇到的错题中摘选几例进行分析,以期能对读者解题与教师命题有所帮助.

      一、命题失误举例

      (一)无中生有型

      命题者为了强化某些知识点、思想方法或特殊技巧,试题设计时过于聚焦目标而忽视了载体的存在性,导致结论的无中生有.若对局部细节仔细推敲,依照通性通法推理演算,就能发现试题的科学性缺陷,这类错误常见于整体法,忽略前提套用公式、几何问题等.

      

      点评:求解“两个向量的夹角为钝角”的充要条件一般采用“割补法”(根据差集的定义先求m·n<0,再去除m//n)处理.向量a,b共线同向且模长相等(即a=b),向量2ta+7b与a+tb必然共线,不会出现“2ta+7b与a+tb夹角为钝角”.a,b是共线向量,不能构成平面向量的一组基底,故解答套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前提条件不具备.本题只需将a,b设定为不共线的向量即可.命题时,为了防止追求解答的简洁(如整体代入、圆锥曲线中的“点差法”等),忽视问题的局部和关键的细节,有可能出现图形、函数等载体不存在的情形,建议在借助数学工具(几何画板等)检验的同时,还要注重通性通法按部就班求解,切实保证载体的存在性.

      (二)有悖常理型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促进人们更好地生活.数学的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与生命力,在考试中多以应用题形式进行考查.应用题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有关事实、反映某种数量关系,并求解未知数量的题目.因其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应用题的设计要以客观事实为准绳,符合客观认知规律,谨防捏造事实或随意杜撰规则.

      例2 某创业投资公司计划于2019年开发一种新能源产品,估计能获得10万元到1000万元的投资收益,现准备制定一个对科研课题组的奖励方案:奖金y(单位:万元)随投资收益x(单位:万元)的增加而增加,且奖金不超过9万元,同时不超过收益资金的20%.

      (1)请分析函数是否符合公司要求的奖励模型,并说明原因;(略)

      (2)若该公司采用函数模型作为奖励函数模型,试确定最小正整数a的值.

      

      点评:对于实际应用问题,在考虑数学问题科学性时,还需充分调研问题的背景,对真实的对象进行模型化(适度的简化与加工)处理,切忌闭门造车,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困惑,即现实情境设置中还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合标”.从题设看,奖金y应为正数(不同于表示收益的随机变量的取值),即若令g(x)≥0恒成立,得,与矛盾.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这一点,得到了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这要求我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要全面细致,命题时要语言规范(不引起歧义)、准确得当(让学生思维关注点比较集中).

      (三)条件冗余型

      一个条件往往意味着一个或多个结论.这类问题往往表现为命题者过于聚焦目标,给出诸多条件,按照既定程序得到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象不同,视角迥异,发现某些条件已经蕴含于其他条件之中,造成重复现象,或出现某些条件始终没有贡献,成为结论推导的旁观者.

      

      点评:目前考试中的试题均为结构良好试题,即题目条件适当,利用条件恰好得出结论.本题条件“2α∈[0,2π)”纯属多余.如果去掉这一条件,仿照解法1可得,得,故可更好地甄别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有的学生对k进行奇偶分类、有的学生利用正切函数的周期性等.部分学生因为解题未用尽条件而惴惴不安,影响了后续做题的效率.通过仔细审题设条件,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分析求解,以期验证条件的必要性.一般试题尽可能设置为结构良好的试题,可将条件冗余等试题作为试水的探究性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