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的類型和階段劃分

作 者:
張法 

作者简介:
張法,1982年在四川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84年在北京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1995年在賓州州立大學、1996-1997年在哈佛大學、2002-2003年在多倫多大學做訪問學者,2005年被教育部遴選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爲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美學、審美文化、思想史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國美學史》《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20世紀中西美學原理體系比較研究》《美學的中國話語》《走向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哲學》等。 Zhang Fa received his bachelor's in literature from Sichuan University(1982) and master's in philosophy from Peking University(1984).He was a visiting scholar at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in 1995,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96 and 1997,and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 2002 and 2003.He was nominated a Changjiang Scholar by the Stat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05.Currently,he is a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a member of the disciplinary review group(philosophy) of the State Council,and a vice chair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 Society.His research areas include aesthetics,aesthetic culture,and history of ideas.His major publications include A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Chinese-Western Aesthetics and Their Cultural Minds,A Comparative Study of Aesthetic Principl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20th Century,the Chinese Discourse of Aesthetics,and Chinese Philosophy towards the Globalization.

原文出处:
南国学术

内容提要:

中國美學可以分爲三大形態:以古代漢語爲載體的古代美學形態,以現代漢語爲載體的現代美學形態,以現代漢語的升級爲主的當代美學形態。從古代漢語開始的漢語特質,在與西方語言、印度梵語的比較中,會得到較好的凸顯。從語言作爲理論的載體來講,中、西、印的語言特色主要體現爲:西方是定義型判斷句式,印度是反定義型判斷句式,中國是非定義的具體定義判斷句式。反映到美學上,中國古代美學,雖然對審美領域的方方面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沒有關於美的本質定義,也沒有形成學科形態的美學。現代漢語在學習西方語言中產生,移植了西方的定義型判斷句式,反映到美學上,形成了以美的本質爲核心的中國現代美學。隨着西方在語言論變革中在哲學上否定了定義型判斷語句,在美學上否定了美的本質,中國美學也開始以不追求美的本質而建立美學體系。這樣,追求美的本質的中國現代美學轉爲不以美的本質爲核心的中國當代美學,“實踐美學”是這一轉折的標誌。展望未來,中國當代美學將會在對現代漢語的使用中,在詞彙層面,把漢語本有的虛實結合的詞性中被壓抑的“虛”的一面重新凸顯出來,並在詞彙活性上突出詞與他詞的豐富關聯;在語句層面,把漢語本有的判斷語句上的既有所定又非限制的句義凸顯出來,讓一個句子虛實相生地與其他句子豐富關聯;在體系層面,以詞彙和句子的固有性質和生動氣韻去靈活形成思想的結構,可以是體系的,也可以是非體系的,並讓這一結構與其他結構甚至天地整體形成一種虛實相生的關聯,讓漢語本有的象外之象、境外之境、韻外之致呈現出來。中國美學的當代形態未來會形成怎樣的景觀,是與在全球化的古今中外語言對話中如何進行現代漢語的提升緊密相關的。隨着與世界各文化的語言升級進行互動的現代漢語的升級,中國當代美學將會出現新型的美學話語。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5 期

字号:

       如果從整體上研究中國美學,有一個問題繞不開,這就是中國美學的形態劃分、階段劃分以及兩者間的關聯。中國美學作爲一個整體,從形態上被分爲古代美學、現代美學,從階段上被分爲古代階段、現代階段。如果以階段劃分去看類型劃分,首先要以兩大階段爲基礎,再給予進一步細分。例如,古代分三段:遠古,先秦到唐,宋到清;現代再分三段,民國,共和國前期,改革開放之後。從而美學類型也隨之分爲兩大類六小型。但如果不是由時間分段到類型分類,而是直接從類型入手,那麽,中國美學可分爲三大類型:古代美學、現代美學、當代美學三大段;由類型到時段,中國美學的演進則爲:古代由遠古到清朝,現代由民國到20世紀80年代末,當代由20世紀90年代至今。類型的依據是什麽呢?文化、思想、語言。文化集中體現在思想上,思想由與之相適應的語言表達出來。落實到美學上,中國審美文化集中體現在美學思想上,美學思想由與之相應的語言表達出來。從這一理路講,中國美學的分類分段由漢語的性質體現出來。不從語言學上去看漢語,而從美學上去看漢語,漢語特質中最與之相關的,是對世界總體和具體之物的判斷句式:什麽是美的?世界中萬物之美與一物之美用什麽樣的語句來表達?一個文化中的美學言說用什麽樣的語言方式來組織?這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這一文化的美學形態。包括審美判斷在內的關於世界總體和具體一物的判斷,不僅與美學相關,而且與哲學相關,因此,一個文化的判斷句式與該文化的世界觀和事物觀緊密相連。從這一角度看,中國美學之所以分爲三大類型,就在於三大類型在講述美學的時候,採用了不同性質的判斷句來言說。

       一、古代漢語的非定義型判斷句與中國古代美學形態

       中國古代美學不是像西方那樣,以美學學科形態方式出現,而是存在於美所在的一切地方,包括哲學各家關於美的思考,文論、畫論、書論、樂論等各類文藝關於美的言說,自然各處、社會各層、生活各類關於美的言說。這各處各層各面的美學思想豐富而深刻,但以無美學學科的形態而存在。爲什麼這樣呢?從語言視窗看去,是由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形式決定的。在西方,美學之所以有學科形態,在於西方語言產生了定義型的判斷句。在中國古代,美學之所以沒有學科形態,在於古代漢語的判斷句是非定義型的。如果對中、西、印度進行比較,中國判斷句的特點顯得更加突出。

       先看西方的定義型判斷句。一種文化的判斷句,主要與兩點相關:一是宇宙萬物的結構(包括宇宙整體結構以及由之決定的具體物的結構),二是從物在時空中的關係來看物的性質。在第一點上,西方文化從古希臘時期起,面對具體之物,在語言上是用“(to be,是)的方式進行判斷;一個具體之物有很多屬性,可說很多“是”。比如,一個人有身高、膚色、性別、職業等很多屬性,但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講了,衹有一個屬性是本質的,是一人之爲此人的本質,他用“”的陰性分詞“”(substance,本體/實體)來指這一本質屬性。一類事物也有很多特徵,比如桌子有方桌、圓桌、高桌、矮桌、木桌、石桌等,但柏拉圖(,前427-前347)講了,有一個本質使這些不同的桌子可被歸爲一類,被稱爲桌子。他把物在類別上的本質稱爲“ιδεa”(idea/form,理式),“ιδεa”在語源上也與“”緊密相關。①“ιδεa”就是一類事物之爲此類事物的本質。具體之物和一類事物,有生就有滅,西方語言中,“”有時態,如英語中的“is”(現在之“是”),“was”(過去之“是”),“shall be”(未來之“是”)就是爲了呈現具體之物和一類事物在時空中的有限性。物物皆有生滅,但萬物總體長存,什麽是萬物的總體呢?衹有當說了“”又不說是“什麼”,這個不是任何具體之“是”的“是”,就是永恆的,就是世界萬物的總體,希臘文用中性分詞“”(being”,有/在/是)來表達。因此,對於西方人來講,要認識具體之物,就要得出該物的“”(substance,本質);要認識一類事物,就要得出該類事物的“ιδεa”(idea-form,理式);要認識世界整體,就要得出世界整體之爲整體的“”。具體之物的本質“”,一類事物的本質“ιδεa”,世界整體的本質“”,都來自或關聯到“”;從具體之物到世界整體的本質,都用“是”的句式來表達。當說出了本質之“是”,就意味着被說者具有其與之同在的本質。對象的本質之“是”,即對象上“有”本質的,此本質“存在”決定了對象的存在,因此,“”被中譯爲“有/在/是”。在認識具體之物到世界整體中說出本質之“-ιδεa-”,構成了西方語言中的本質追求的“是”句式。本質之是的句式,構成了西方文化本質追求的“定義”(definition)句式。對具體之物到世界整體的本質認識,體現在語言上,就是對其下一個具有本質之是的定義句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