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学术意义的视角来看,中国美学学科的产生应该追溯到近代社会西学东渐的时代大潮。中国近代学者通过翻译的途径引进西方美学理论,从术语、范畴的译介到学科体系的构建,逐步完善了美学学科的理论系统。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近代学者就开始了对美学基本范畴的翻译与引进历程,到20世纪20年代美的分类子范畴已经基本齐备,范畴名称的使用也趋于统一,美的范畴系统至此已基本确立。通过对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考察与梳理可以看出,这些范畴从话语模式层面的变革到所蕴含的现代学术精神,都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向近现代美学转型的特质,也代表着美学学科新范式的确立。 一、“美”的范畴体系的确立 美学学科的理论分支是十分丰富的,包括美的本体研究、美的认识问题、美的范畴论、审美心理、艺术的审美特性问题、审美教育问题等等。本文主要研究美学学科分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美的范畴系统。在追溯这个范畴系统源流时,将其回溯到晚清至五四这一中国学术现代性发生的起点。那么,在这一学科构建过程中,其现代学科性质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美学范畴系统的完善与确立。 在任何一门现代学科体系中,构成其知识基础的概念与范畴也是有着层次与等级的差异的。“范畴结构内部可大致分为核心范畴、中介范畴、具体范畴群这三个层次。其中核心范畴是体系的支撑点,是起核心作用的、能体现范畴体系的基本特点的主导范畴。这种核心范畴往往作为一定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或曰元范畴)而出现,其他范畴则是它的展开与演化。它的数量很少而所处层次和所起作用却至关重要。至于中介范畴和具体范畴群则是核心范畴的有序展开。”①在晚清西方美学思想最初被引入中国之际,近代学界对美学学科的普遍理解大体是认为美学即是研究美的学问。如王国维在1902年编辑的《哲学小辞典》中,对“美学”所下的定义:“美学者,论事物之美之原理也。”②汪荣宝、叶澜在1903年编撰的新术语辞典《新尔雅》中提出:“究研美之性质及美之要素,不拘在主观客观,引起其感觉者,名曰审美学。”③虽然这时学界对美学学科的理解还流于表层,但如此表述的确可以说明“美”这一范畴在学科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如何理解与定位“美”也成为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命题。所以说,美学学科中的核心范畴就是“美”,而美学范畴系统中的其他概念,如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正是通过元范畴“美”的逻辑裂变而演化出的具体范畴群,这是从美学学科而非其他审美活动的视角出发而确立的具体审美形态,并且这些范畴在20世纪初中国第一代美学学科的建设者那里已经陆续出现,到20世纪20年代美的分类子范畴已经基本齐备,且范畴名称的使用也趋于统一,美的范畴系统至此已基本确立。所以说,现代美学学科的建构过程即是美学范畴体系的生成过程,二者是同步进行并且互相支撑。 如上所述,中国早期美学接受者对西方美学的理解,大多倾向于认为美学即研究美的学问,所以“美学”的中心词“美”自然成了美学学科的核心概念。中国学界对“美”的分类范畴即美的种类的介绍,是和对美学学科的引进同步进行的,只不过早期主要侧重于对美学的学科定义、研究范围的确定,相对来说对“美”的具体分类则是泛泛而谈,点到为止。如王国维于1902年翻译出版的《哲学概论》,只是简略地提到康德美学分为“优美”及“壮美”两部分,并没有就此话题展开进一步的论述。此外在同期的心理学著作中,在谈到“美的感情”分类时大多将其分为“美丽”和“宏壮”两种。杨保恒的《心理学》一书在对“美的情操”的介绍中除了“优美”“壮美”之外还加入了“滑稽美”这一范畴,并对其作了简要的分析。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则将美的两大种类——优美与壮美应用到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评论中,并自创了一个与优美、壮美性质相反的概念——“眩惑”。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依托,此时对优美与壮美两个范畴的阐释可以说有了一定的理论进展。除此之外,《〈红楼梦〉评论》中还涉及了“悲剧”与“喜剧”范畴,虽说对二者的阐发已使其上升为美学范畴,但并没有明确将其归为美的种类之中。 经过前期的理论介绍与知识积累,徐大纯的《述美学》一文对“美”的子范畴的介绍已经具备了学科成熟化的意义,他从美学范畴的角度将美的形态分为“纯美”“丑”“威严”“滑稽美”与“悲惨美”五种。 抑所谓美也者,从其广义言之,约有五类。一曰,纯美,Beauty。二曰,丑,Ugly。三曰,威严,Sublimity。四曰,滑稽美,Comical beauty。五曰,悲惨美,Tragical beauty。纯美者,普通之快感,其具有美之性质,固不待言。丑本与纯美为正面之反对,然若用之于艺术而得其当,则美之力,可因对比之作用而益强。故美与丑乃相对的,非绝对的。而丑与美之成立上,亦不可缺之要素也。威严者乃快感与不快感杂糅而成之美。纯美对境之形象常弱小,此则对境之形象常强大,使人对之一面生恐怖之不快感,同时又生同情之快感者也。滑稽与悲惨,皆原于人世之葛藤,与其谓之为美也,毋宁谓之为丑。然人往往因之能引起一种不可名状之快感,故得收入美之范围。即哈妥门(哈特曼)所谓有葛藤之美也。④ 这里对美学范畴的分类方式基本与现在的理解等同,只是在具体用语上稍有区别,“纯美”相当于“优美”,“威严”相当于“崇高”,“滑稽美”相当于“喜剧性”,“悲惨美”相当于“悲剧性”,“丑”这个概念现在则依然使用。由于《述美学》是对西方美学的概述,所以对美的五种形态的介绍比较简单,没有深入展开但也基本抓住了这五个概念的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