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比较 一是两国扶贫工作重点均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印度国家层面和各联邦州层面的扶贫项目或扶贫计划大多针对农村贫困,这些扶贫项目或扶贫计划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时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以维持其扶贫、减贫效果的实用性。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先后实施了多项中长期扶贫规划,并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出了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我国政府向社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任务。 二是印度的扶贫更加注重就业,我国的扶贫更加聚焦“精准”。印度的扶贫工作主要着眼于通过推动经济增长,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问题,促使贫困人口提高就业、增加收入,从而实现社会稳定。相较而言,我国扶贫工作更加突出“精准”,针对不同贫困区域和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不同的致贫原因等,运用科学有效措施对贫困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方式,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三是两国的扶贫工作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根据世界银行2015年发布的数据来看,在2011~2012年间印度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2.4%,约1.72亿人。这一数字较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已经发生了大幅的下降。从我国的情况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2016年减少到了433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4%以下,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高,贫困机制创新迈出重大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印两国扶贫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比较 扶贫审计的目标和内容比较。从这方面来看,我国扶贫审计更加关注扶贫政策的相关性和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性。印度扶贫审计主要围绕扶贫工作开展的真实性、扶贫资金使用的合法性、扶贫资金管理的效益性来开展工作,如印度国家审计机关组织开展的马哈茂德-甘地全国农村就业产生计划绩效审计等审计案例,其审计目标和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是否真实开展,是否建立了恰当的运作机制,机制运作是否有效,资金是否真实发放以及核算和使用是否合法合规等。相较而言,我国扶贫审计围绕“精准、安全、绩效”的具体审计目标,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扶贫政策的相关性审计,即中央政府部门在各项扶贫政策上的制定和衔接、各级地方政府的规划措施与中央部门政策的衔接等内容的审计;同时,也更加突出扶贫开发方式的可持续性、扶贫利益联结的可持续性以及扶贫管理方式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审计。 扶贫审计的主要组织方式比较。从这方面来看,我国的扶贫审计的组织开展更具层次性、灵活性。印度的扶贫审计工作在国家层面和各联邦州层面等两个层面开展,主要以专项审计的形式开展扶贫审计。我国的扶贫审计工作,审计署除定期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项扶贫审计项目外,从2014年开始,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一直被作为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从横向看,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社保审计等项目中对扶贫审计内容也都着重部署和审计。从纵向看,审计署不断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指导,要求地方省、市、县等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中做好纵向衔接,通过制定加强扶贫审计跟踪意见和工作方案、加大扶贫审计统筹实施力度等,构建了全方位扶贫审计格局。 扶贫审计发挥的作用比较。从这方面来看,我国审计机关发挥的国家治理作用和监督作用更大。印度审计机关向议会报送审计报告,议会相关议员召集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双方讨论审计报告,达成一致后,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报告并整改。相较而言,我国扶贫审计更加注重结果公开化、责任明确化,受关注程度高。对扶贫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的同时,审计署依法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通过公开促进整改和相关责任人员问责。审计结果受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社会高度关注,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逐一对账销号,严肃追责问责,营造了扶贫资金违规违法问题“零容忍”的态势,切实发挥了审计监督的震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