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审计高教改革服务审计事业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晏维龙,南京审计大学党委书记

原文出处:
审计观察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生产力提高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审计事业也应运而生。与之相适应,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包括审计人才培养、审计学科建设、审计技术研发、审计文化传承、审计国际交流等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高等教育事业也不断发展,为中国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进而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做出了应有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系统回顾我国审计教育与审计事业的发展历程,战略性地思考审计高等教育的未来趋向意义重大。

      初创期:改革开放初期审计高等教育应运而生

      自1949年10月到1983年8月的34年间,我国一直未设立独立的政府审计机构,国家财政收支的监督工作主要由财政部内设的监察机构来完成。财审合一的经济管理制度,使得社会对专门审计人才的需求并不强烈,更谈不上专门的审计教育和审计学科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转移到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来。“一切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审计工作必须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1982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1983年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也相继设立审计机关,独立的审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审计署成立后委托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增设审计学专业,以培养专门的审计人才,为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审计高等教育事业由此步入正轨。

      为更好地满足国家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出发,决定创建一所专门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1987年,审计署与南京市共建了中国唯一的以“审计”命名的高校——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审计大学的前身,以下简称“南审”)。这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和审计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南审“因审而立”,并在“初次创业”的阶段就完成了从职业教育为主向具有一定规模的本科院校的转型,为中国的审计事业和经济事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

      这一时期,我国的审计事业规模较小,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理论研究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从微观角度强调研究国家审计的制度功能,出现了关于国家审计的各种理论,比如解决市场具体问题的会计监督说、经济监督说等。初始阶段的教材建设采取自行开发与国外引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审计学原理以自行开发为主,财务审计以国外引入为主。在审计课程设置上主要与那些和审计署合作设立审计专业的高校共同开设《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等核心课程,增加了审计实务方面的选修课程。南审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了大量的审计人员,满足了我国审计事业初创时期的现实需求,通过对审计理论的初步探索有力地指导了审计实践。尤其是,审计职业教育和审计学历教育并重的办学路径,为后来形成审计教育注重服务于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模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升期:世纪之交审计高等教育顺势而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职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审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审计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审计教育亟待不断地进行多维的探索。

      这一时期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在于:

      第一,开拓创新审计基础理论。其间,相继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审计的经济监督论、经济控制论、权力制约论、民主法治论、免疫系统论和国家治理论等,这些理论更具解释张力和现实针对性。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被视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否良性运行。

      第二,基本建成审计人才培养体系。越来越多的财经类高校开设了审计学专业,并结合自身优势形成了专业特色。在审计专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目标,增强人才对审计工作的适应性。基本形成了兼顾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审计学系列教材,满足了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三,逐步构建审计技术体系框架。随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会计电算化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手工查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审计快节奏和高效率的需求。国家审计“金审工程”一二三期建设逐步推进,形成了一套审计技术与工具的融合创新体系,通过梳理审计过程关键环节所涉及的技术特征与方法,由点到面开始构建审计技术体系框架。

      这一时期,南审坚持凸显政府审计特色,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重点发展与审计相关的职业教育;在服务上立足江苏,辐射全国,服务国家治理与宏观管理,重点为审计行业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围绕审计品牌构建“大审计”平台,构建了工商管理特色鲜明,应用经济学优势突出,理论经济学基础厚实,公共管理学、法学、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支撑有力,各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按照“通、实、精、活”原则,即大学通修课“通”、学科基础课“实”、专业主干课“精”、选修课“活”,构建了以大学通修课为基础、学科基础课为核心、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从1997年起,为适应审计实务的需要,相继探索创新了“本科学历教育+国际执业资格教育”、跨学科复合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审计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积极加强工学学科建设,全力扶持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发展,形成了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努力提升“公共工程审计”“审计信息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为审计学科建构提供多学科支撑和高水平学科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