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渊刺蒙哥”传闻蠡测

作 者:

作者简介:
洪学东(1986-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元宪宗九年(1259)七月,大蒙古国大汗蒙哥死于征宋军中,死因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早在此年二月,南宋方面传闻蒙哥被降将杨大渊用匕首刺杀。为探究“杨大渊刺蒙哥”传闻,本文综合考察了杨大渊生平、蒙哥进军情况、《钓鱼城记》载蒙哥中砲风事件。传闻的产生、传播过程如下:元宪宗九年二月,蒙古军包围钓鱼城后,蒙哥前往城西观望城中水源,被守军投射的爆炸性火器炸伤。蒙哥的伤情引起了蒙古军中骚动,有传闻称蒙哥被投降蒙古的宋将杨大渊刺死。前线宋军将此传闻向临安报告。因正处危机,又对杨大渊抱有幻想,南宋朝廷不待核实消息即通报各地,以图鼓舞士气。虽然不能断定蒙哥二月中砲风就是他七月死亡的原因,但是蒙哥的受伤很可能对蒙古征宋各路大军的行动都产生了影响。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元宪宗八年(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宪宗蒙哥亲师伐宋,率大军攻入四川,次年二月,围攻钓鱼城(在今重庆合川钓鱼山)。二月底,正在战事如火如荼进行之时,一个突然的、振奋人心的消息传至南宋朝廷,称先前投降蒙古的宋将杨大渊,已用匕首将蒙哥刺杀,蒙古军即将崩溃。得此喜讯,南宋君臣相贺,欢欣鼓舞,发送公文通报各个战区。而实际上,蒙哥死于元宪宗九年七月二十一日,①并非此年三月以前;蒙古军虽进军不利,却未崩溃;传闻中刺杀蒙哥的杨大渊也一直在为蒙古效力。“杨大渊刺蒙哥”的传闻并不属实。

       战争中,交通阻塞,通讯不畅。交战双方往往有意制造谎报,动摇对方军心;特殊情况下,前线官员亦会隐瞒、谎报军情,蒙蔽上级,因而战时谣言盛行并不奇怪。但是,“杨大渊刺蒙哥”传闻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误报,这一传闻细节详细,刺客明确,甚至所用兵器也被提及,好像确有其事。杨大渊降蒙未久,有刺杀之机,又与南宋暗中往来。蒙哥死因本就众说纷纭,或云气死,或云淹死,或云中飞矢死,或云中砲风发病死,或云中飞石死,或云在攻城战中受伤死,或云病死,“杨大渊刺蒙哥”传闻似乎内含玄机。这一轰动一时的传闻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一、“杨大渊刺蒙哥”传闻

       宋开庆元年(1259)三月,时任广南制置大使,坐镇静江(今广西桂林)的李曾伯,在给宋理宗的奏申中写道:

       臣三月十四日承阁长刘竴三月初一日午时恭奉圣旨宣谕,蒙酋已为杨大渊所杀,此一大机,令臣遍谕诸州,亟报诸蛮,曰:“蒙酋已死,诸头目已降,蜀中诸城已克复,山东、河南诸郡头目亦已归顺”,庶可以作其气。而大理、罗殿之余寇,亟令并力扫荡,此破竹之势耳。事定后,如大理诸国未有后者,合与立后,部落之已散者,合与安集,可条具以闻。臣窃惟自有天地即有华夷,是虽帝王盛世不能无边患,然黄旗紫盖,运在东南,中国正朔系焉。自古北寇其有倾国之力以肆侵轶者,非惟弗克以逞志,每多不戢而自焚。如苻坚之淝水,逆亮之采石是也。皇天眷佑我宋,烜赫厥灵,恭惟陛下布昭圣武,日新其德,蠢尔蒙寇,敢于裒凶鞠顽,干犯王略,窥我蜀道,亦既孔炽。大渊乃能以匕首杀之,卒如司马迁所谓得其当以报汉,此非人力,实天亡此胡也,敢拜手为陛下贺!臣所准旨,已恭录遍劄邕、宜、融、钦诸边郡,各令遵奉施行。乃若大理部落兴灭继绝之事,使稍定体访,续具奏闻。又准圣谕,蒙酋亡矣,此正天假中国自治之岁月。如招军,如筑城,如浚壕,如塞支迳,如筑关隘等事,愈不可一日缓,令臣照节次已降谕旨亟图之。臣仰见陛下不以季龙之死为幸,犹以得臣之在为虞。一敌死,一敌生,彼此迭相雄长,忧固未艾。乘此一日之暇,图维自治,诚不可缓。所有招军、筑城、浚壕、塞支迳、筑关隘,臣见此排日催促诸郡趁时措置,以期上宽天顾,亦既随事节节见之具奏。今再当恭奉谕旨,行下督促之矣。伏乞睿照。②

       这份奏申收录于李曾伯的《可斋续稿后》。李曾伯从宝祐五年(1257)正月到景定元年(1260)七月,先后任南宋荆湖南路安抚大使和广南制置大使,主持南宋西南军政,防御蒙古的进攻。文中所提“招军”“筑城”“浚壕”“塞支迳”“筑关隘”等事项,都是他在广南的要务。奏申日期明确,事件清晰,当不存在时间错置。围绕李曾伯文集中对蒙宋战争的记载,学界已有一定成果,③不过对上引文字,笔者所见,学界目前无人关注。不仅如此,“杨大渊刺蒙哥”理应是轰动一时的捷报,在南宋朝野引起非同寻常的反响,但是,传闻本身以及南宋方面获悉之后的反应,却在其他史籍中难觅踪迹,仅在李曾伯奏申中得见一斑,凸显这则史料的珍贵。

       据奏申所言,南宋朝廷三月初一向广南发出谕旨,则传闻传至临安在三月之前,前线宋军获知传闻约在二月上半月。④李曾伯三月十四日收到谕旨,其中称:敌酋蒙哥被降将杨大渊用匕首刺杀,蒙哥已死,蒙古诸头目已经投降,南宋四川失地恢复,山东、河南诸头目归顺。宋朝要求李曾伯把这些信息向诸州传达,并向边境的少数民族宣告。南宋方面判断,战局将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可以一鼓作气,扫荡残余的敌人,甚至可以开始考虑大理、罗殿地方统治者的存继和遗民的安居。(按:大理国1254年被蒙古攻灭。罗殿国,又称罗氏鬼国,在今四川南部、贵州西北部,也遭受蒙古攻击。)李曾伯在奏申中向理宗贺喜,以北方统治者前秦苻坚、金完颜亮南征失败为例,说明南宋中华正朔,北方的敌人尽管一时猖獗,妄图吞并,最终不过自取灭亡。同时,谕旨也谨慎地表示防御不可松懈,需加紧准备工作。

       南宋谕旨中描述的蒙古全面崩溃的景象,无疑是夸大其词的,其目的当在于激励士气。奏申中,李曾伯称杨大渊“卒如司马迁所谓得其当以报汉”,“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为司马迁为李陵辩解之语。⑤汉武帝时李陵出击匈奴,深陷重围,弹尽粮绝,被迫投降,司马迁认为李陵只是一时降服,等待时机合适将报效汉朝。李陵世代为将,祖父李广、叔父李敢,都忠心为汉效力。杨大渊与李陵确有几分相似,他本为宋将,后在大获山(今四川苍溪东南大获山)被围,投降蒙古。因而李曾伯设想杨大渊降蒙古后忍辱负重,行李陵故事。

       二、杨大渊:在蒙宋之间

       降将杨大渊有怎样的经历?他果真有刺杀蒙哥之举吗?

       杨大渊(?-1265),天水(今甘肃天水西南)人,本为宋将,与其兄杨大全、弟杨大楫守边。其兄杨大全,抵御蒙古入侵时战死。史籍所载杨大全参加过的两次战役,包括1236年时,阔端、汪世显率蒙古军入蜀,杨大全时任南宋选锋军统制,在骁将曹友闻麾下,与蒙古军战于阳平关(今陕西宁强西北);⑥淳祐二年(1242)十二月,蒙古军进攻叙州(辖境今四川省宜宾、南溪、屏山等地),杨大全任帐前都统,率部与蒙古军交战,战事激烈,“自卯至午战十数合”,最终阵亡。宋廷下旨赠杨大全武节大夫、眉州防御使,封他的两个儿子杨文仲、杨文安承节郎(文仲、文安后来均随杨大渊降蒙古)。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