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偏好、经济利益与威慑感知

作者简介:
郑振清,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清华大学 台湾研究院,北京 100084 段哲哲,政治大学 社会科学院,台湾 台北 11605 杨子申,政治大学 公共行政系,台湾 台北 11605 郑振清,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院副教授,《台湾研究集刊》通讯作者; 段哲哲,男,台湾政治大学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子申,男,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系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台湾研究集刊

内容提要:

“九二共识”是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石,但蔡英文上台执政至今一直以“台湾民意”为借口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陷入了政治僵局。本文利用2005—2017年多年度台湾民意调查数据开展定量实证研究,发现在蔡英文执政时期,支持“九二共识”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同时多种因素对台湾民众的“九二共识”认知产生影响。接着对2016年底的调查数据进行二元胜算对数回归分析发现:在政治偏好方面,倾向统一与维持现状的民众比倾向“独立”者更支持“九二共识”,泛蓝支持者和中间民众比泛绿支持者更支持“九二共识”;而且,两岸经贸交流利益对台湾民众的“九二共识”支持态度的影响达到统计显著水平;军事威慑则对台湾民众的“九二共识”认知没有积极影响,显示军事威慑和“九二共识”立场分属两个不同层面。本研究利用定量数据分析探究了当前台湾各种社会分歧线如何影响两岸议题的发展,从实证的角度丰富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微观社会动力的认识。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8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90(2018)03-0010-10

       一、问题提出

       1992年11月,中国大陆“海协会”与台湾地区“海基会”通过函电往来达成“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但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这就是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影响深远的“九二共识”,它促成了1993年的汪辜会谈,成为2008—2016年马英九执政期间“两会”恢复协商、两岸官方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九二共识”体现了两岸双方的政治智慧,双方在事务性协商中都坚持“一中”原则,但都对“一中”内涵亦即对政权定位问题进行模糊化和搁置处理,为推动两岸经贸文教的交流合作开创了空间。不过,国民党政治人物经常在台湾内部的政治场合擅自为“九二共识”加上“一中各表”的后缀,①大陆对此并不认同。更值得关注的是,民进党依据其“台独”理念,从根本上就不接受体现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定位的“九二共识”。②

       蔡英文在2016年台湾“大选”期间就公开否认“九二共识”,上台至今(2016年5月—2018年6月)从未承认“九二共识”,③破坏了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使两岸关系陷入了新的政治僵局。与此同时,民进党当局不断释放信号,意图在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继续享有两岸和平发展的红利。面对大陆要求台湾当局接受“九二共识”的主张,蔡英文本人一贯以“台湾民意”为借口,声称“要台湾政府在期限内接受这条件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违反民意”。④那么,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对“九二共识”的立场到底如何?哪些因素通过何种方式影响台湾民众对“九二共识”立场的认知?这是本文的实证研究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从2008年到2016年,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两岸和平发展与交流合作迅速推进,台湾民意受两岸经贸文教交流合作与政治互动的影响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大陆一贯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然而台湾媒体长期解读大陆对台政策兼具“软硬两手”,影响了台湾的社会民意,使台湾民众形成了不少刻板印象。一方面,近年来大陆民间及网络舆论不时爆出“武统论”的声音,⑤台湾一些媒体解读为大陆试图通过武力、政经威慑的强硬手段影响岛内民意,从而让台湾当局做出必要的政治让步。⑥部分台湾民众深受这类解读的影响,对大陆强大的政经影响力,对大陆“战机绕台”等军事训练活动感到不安。另外一方面,部分台湾学者和媒体认为大陆推行的“惠台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图。他们认为大陆实行“大举让利、收揽民心”的策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⑦也认为大陆希望通过经济让利的方式影响台湾民意,达到“以经促统”的效果。⑧很多台湾民众虽然支持两岸经贸文教交流合作,但对台湾未来是否还能保障内部经济社会安全表示疑虑。因此,对台湾民众“九二共识”立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有助于揭示两岸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运作特点。

       二、文献分析与研究假设

       近20年来,很多学者常用“政治疏离、经济整合”的框架分析两岸关系的整体变化,而近年来两岸经济融合的加快和网络民意的崛起,社会民意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力量。⑨本文分析台湾社会民意对“九二共识”的态度,实际上是从微观社会层面分析“政治疏离、经济整合”框架的具体运行机制。台湾“民主化”以后,岛内各方政治力量在制定内外政策时,需要重视台湾民众的意见,甚至要求政策与民意保持一致。⑩台湾的民意研究强调民意是民众“理性”与“感性”互动的产物,往往融合了经济利益与价值认同,并以此来解释台湾民众对两岸政策议题的取舍困境;(11)已有的研究发现对外部威慑的认知也是影响台湾民意的重要因素。(12)基于文献综述和在台湾的田野调查经验,本文主要从政治价值偏好、经贸交流利益以及威慑认知三方面分析影响台湾民众“九二共识”立场的因素及机制。

       (一)政治偏好与“九二共识”立场

       政治社会化是形塑台湾民众政治立场分化的重要解释变量。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以及大众传媒等,尤其是大众传媒可以促进公民在政治方面的兴趣、学习、效能与参与。(13)台湾的一些大众媒体具有特定的政党偏好,成为影响民众政治立场的重要因素。“象征政治”(symbolic politics)作为一种非经济学的文化解释理论,认为公民政治行为主要由其价值与支持等情感要素决定,包括意识形态、政党支持、身份支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信任等要素。(14)这些内在价值观与政治定向,经过政治社会化的学习认知之后,比较难以改变,并且有可能压倒经济理性计算。

       国民党代表性人物不断在台湾各种场合发表承认“九二共识”的主张。马英九于2017年1月4日到铭传大学演讲时指出“我上任时对美国、日本和中国大陆的重要原则是建立高层互信,而‘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是最好的方案”。民进党则最多承认“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但是坚持“民进党从来不承认有九二共识”。(15)国民党与民进党对“九二共识”的认知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构建出各自党派支持者的政治态度,必然影响到各自支持者的政治偏好。在2012年的台湾“大选”中,“九二共识”和两岸经贸利益就对台湾选民的投票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16)政党支持不仅攸关选民投票行为,而且影响民众政策偏好。已有文献表明,台湾民众中的泛蓝者与中间选民,比较偏向支持开放两岸经贸。(17)此外,大部分泛蓝支持者将“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石,而很多泛绿支持者将其视为“出卖台湾”的象征,进而反对承认“九二共识”。针对此变量,最有可能的替代变量是统“独”立场。一般而言,台湾民众“倾向统一”与泛蓝支持者的重叠程度高,预期支持“九二共识”的程度也较高。据此,本文提出第一组2个研究假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