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582/j.cnki.1672-7835.2018.04.002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18)04-0006-06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公开发表的演讲稿,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因其对战争规律的准确把握、对战争态势的精确揭示和对战略战术的正确区别而成为中华民族“指导抗战胜利的纲领性文献”①,然而近来出现了一股否认其创新性价值的“抄袭说”——认为《论持久战》是抄袭蒋百里、陈诚等人之作②。学术界做了一些积极的反驳——对《论持久战》与《国防论》《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的具体内容、历史影响进行了具体而仔细的考辨③,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抄袭说”的不良影响。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制约,对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抄袭说”之反驳,目前还是只散见于有限的几篇文章,尚不能对其进行一种较为彻底而系统地反驳,从而导致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抄袭说”的不良影响还没彻底消除。 是否“抄袭”的争论焦点在于,究竟是谁第一个提出“持久战”?在持“抄袭说”的论者们看来,由于《论持久战》(1938年)的公开发表在时间上要晚于《国防论》(1937年)、《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1937年),因此是毛泽东“抄袭”了蒋百里、陈诚“持久抗战”的观点,并编造“毛泽东自诩为提倡持久战的第一人”的说法。毛泽东从未自诩是“首倡第一人”,并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当时有“很多人都说持久战”,而自己则是力图搞清楚和解决好“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为什么会有最后的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④“抄袭说”之所以出现,表面上看是论者们想通过大力肯定、全面抬高蒋百里、陈诚等人之作的“首创性作用”来极力贬低乃至彻底否定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历史性地位,但实质上却是对“历史”的双重虚无化:一方面,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创新性价值因极度被贬低而不能得到全面理解,最终滑向了历史虚无主义;另一方面,蒋百里、陈诚等人之作的历史性地位因过分地被拔高而与历史事实不相符,从而也不能得到恰如其分地评价,最终走上历史虚无主义的不归路。 2018年是毛泽东《论持久战》公开发表80周年,为了更好地消解历史虚无化的双重恶果,并给予“抄袭说”一个有力的回击,我们要对《国防论》《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和《论持久战》进行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现象学探究,在反驳“抄袭说”的同时基于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努力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层层面纱,最终还原历史的本真性存在。本文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基本原理,运用文本现象学的方法——即回到《国防论》《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和《论持久战》的“事物本身”,来对“抄袭说”所涉及的“文本”进行一种“现象学还原”,力图客观公正地评价蒋百里、陈诚等人之作的历史地位、全面准确地探析毛泽东《论持久战》理论来源,同时也将两者进行一种对比性分析,从而在彻底地反驳“抄袭说”,更好地理解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创新性价值,更公正地评价蒋百里、陈诚等人之作的历史性意义,最终在有效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双重危害的同时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 《国防论》《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的具体内容及历史地位 (一)《国防论》《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的具体内容 《国防论》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蒋百里最为知名的著作。蒋百里(1882-1938)是民国时期的军事理论家,清末先后在日本、德国学习军事,辛亥革命后历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吴佩孚军总参谋长、代理陆军大学校长等职。他一生致力于军事理论的研究,并试图在融贯中西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军事观点。其主要著作有《孙子新释》《军事常识》等,其代表作是《国防论》。 《国防论》当年版本的扉页题词是:“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这句话鼓舞了当时成千上万的中国军民。《国防论》的主要论点是:第一,用空间换时间;第二,不畏鲸吞、全面抗战;第三,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形成长期战场。蒋百里的“持久抗战”观点,在陶菊隐所著的《蒋百里先生传》中有其具体记载,1928年前后蒋百里就对他的学生龚浩说过,“将来中日战争我们应以三阳为根据地”,主战场“在平汉路线以西”⑤;以及“中国有地大人众两个优越条件。不打则已,打起来就不能不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事合流,把敌人拖倒了而后已”⑥。这些观点表现出了蒋百里已经基本意识到了中日之间将会有一战,并且将是一场持久的鏖战。 然而从《国防论》的篇章结构和具体内容来看,第一篇:国防经济学;第二篇:最近世界之国防趋势;第三篇:从历史上解释国防经济学之基本原则;第四篇:二十年前之国防论;第五篇:十五年前之国防论;第六篇:中国国防论之始祖;附录:欧洲大陆英雄之覆辙等⑦。实际上与中华民族具体的持久抗战的方针、政策和战略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根据孙定宇的考证,《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1937年11月14日出版于战时生活社,其时淞沪会战刚刚结束,在一定程度上此文的出版则是淞沪会战的一个产物:陈诚对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精神作用以及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等做了较为客观的论述,字里行间所洋溢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斗志,对于提升当时政府军队的士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⑧。然而就其篇章结构和具体内容而言,《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的1~20页约6000字,录自陈诚发表在《救亡日报》上的宣传文章,文章虽然提出持久战与消耗战,但缺乏理论和实战相结合的论证和阐述,属于一种较为典型的官方宣传材料;第21~26页是郭沫若的文章;第27~31页是《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会工作纲要(草案)》;第32~50页是张闻天的文章;第51~56页是中共抗日十大纲领;第57~64页是外国人文章的翻译;第65~68页是史良的文章(在这68页的文章中,中共的抗战主张等占三分之二)⑨实际上和毛泽东《论持久战》所论证的持久抗战的指导原则、实施策略和战争愿景不能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