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的共变原理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清华,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 210023);杨飞,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原文出处:
当代修辞学

内容提要:

本文正面给出并分析了语言共变机制的实质内涵,通过对一些共变现象的深度剖析,从理论上揭示了语言共变的本质、运作规律及基本原理,如共变的类型、层次性、序列化、规则化、耗散性、共变特征间的因果联系及缠绕渗透关系等,深化了对语言复杂系统的认识。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共变(covariation)是语言的系统运作机制之一,其本质是两个或多个看似无直接联系的变量都与某个共同的现象有关,同时发生同向或者反向变化。共变典型表现为语言体在系统某一个界面的特征变化,往往伴随着其他界面上特征的联动变化。

      共变在心理学中作为一种寻求因果联系的归因方法,在逻辑学中作为一种因果论证方法,在数学中作为观察不同变量间共同变动因素的一种计量模式。语言学界虽有对共变术语的沿用,却基本未将它跟共时平面上一般的二元互动关系区分开来(社会语言学对它的处理即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际仍未深度触碰到语言共变机制的系统性本质,更不用说将它有意识地惠及到方法论层次,因而限制了对语言中众多微妙而广布的系统关联特征的挖掘。以本文详加分析的指称化现象为例,学界对它的观察仅停留于功能类属区分(朱德熙1983;陆俭明2003)、中心语能否省略(朱德熙1983)、移位限制(贾光茂2015)及空位(寇鑫、袁毓林2017),对其众多特征归向衰减的共变都视而未察。本文拟通过深入的实例分析,尝试揭示语言共变现象的本质、运作规律及基本原理。

      一、共变类型

      共变的多界面变化共起,虽看似不直接相关,却并非无内在的因果关系,相反,正因有这样那样的理据关系(如目的、条件、方式、结果等),共变才具有必然性。严格地说,共变都是某个界面的特征变化触发了其他界面特征及本界面内部的连锁变化,是语言各界面产生联动效应的一种系统组织模式,它体现了语言的协同整合和自适应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因果联系和连锁反应是共时意义上的,而非历时意义上的。共变的起因即触发因素,至少有功能转型、方式转型、语域转型三种。

      1.1 功能转型

      功能转型有成分的和结构的两种类型,其功能广义地涵盖了语用功能、句法功能和语义。

      1.1.1 成分的功能转型

      成分由语用功能转型引起的共变,如叹词和拟声词在感性直白还是理性描述上的语用差异,决定了它们各自采用何种理据方式(生理的还是物理的),也由此决定了其语义上是否传递知识并建立在联想关系上,句法上可否进入组合关系,语音上能否形成连续的语流因而是否受音系约束(见下页图1)。从叹词到拟声词是语言化的过程,即第一符号系统向第二符号系统或类语言向真正语言的初级环节的过渡(拟声词肇始于拟声叹词)(参马清华2011、2013)。

      

      又如,语用礼貌原则的委婉动机推动了“有V”型双音节动词(“有伤|有失|有请|有劳|有赖”等)这种构词方式的形成,前提条件是其意义上既有表贬义或非礼貌行为(说话人获益而听话人受损的行为)的语素V,又有该语素对客体论元的必有需要。构词和意义特征导致“有V”型动词不像一般动宾型动词跟带宾语相冲突,反而呈粘宾特征,有跨层递归能力,并带书面色彩。共变还跟言外社会因素联动,年轻一代对等级观念相对淡薄,所以该年龄层作家的作品很少甚至不用这类动词,老一辈作家作品里使用相对多些(统计见伍文英2002)。

      成分由句法功能转型引起的共变,如实词标记化活动常表现出各界面的弱化:句法上定位粘着、语用上表次要信息、语义上虚化、语音上弱化或轻化等。以动词“了(liǎo)/着(zhuó)/过(guò)”的语法化为例,它们首先是句法上定位于主要动词之后(即次要位置固化),失去了部分的句法自由性,语用上相应传递次要信息,致使原语义弱化,直至虚化,转表主要动词的情态意义,语音上发生轻化。

      成分意义转型引起的共变,如频度副词中,描写性频率副词(“一再|再三|频频|屡屡”等)的主观性高于判断性频率副词(“经常|时常|常常|往往|通常”等),因此语法形式上,前者能加“地”,后者能加“是”;在语体分布上,前者与后者的频率比在文艺语体约为1:2,科技语体约为1:44(统计见邹海清2006)。由于功能冲突,描写性频率副词在科技语体中分布极少。

      1.1.2 结构的功能转型

      结构由功能转型引起的共变,如陈述结构向指称结构的转化。发生学上先有陈述结构,后才衍生出表指称的定中结构(马清华2014)。指称化出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动因:A.信息结构调整。其信息权重降低,前景退为背景,主要信息降为次要信息。B.句子复杂化的深层次需要(马清华2014)。两个因素看似无直接相关,但协同作用,触发了语义、语法、语音各界面的适应性衰减:1)语义上由表完整事件转表事件参与者之一,由整体的叙事转表局部的述物,由命题表达转为复杂概念。2)句法上动用结构的多样化处理手段,由句单位降级为语单位,由交际层降为备用层。因此指称化也意味着“关系化(relativization)”。3)语音上句末停顿删除,尾调消失。虽然两种动因都推动了指称化的形成,但唯有信息结构调整,跟所触发的共变都指向衰减这同一种结果,因而是诱发共变的主因。

      又如,人称代词引导的同位结构(“我孔捷|咱当兵的|你这么个人”)在意义上有冗余性,其第一人称的使用最频,该特征更突出了冗余性,显然是基于补偿原理来表达强烈情感(马清华2008)。语用上,其信息分布呈强烈的话题倾向,分布于口语体,在言外,绝大多数见于说听双方的平等地位关系(统计见韩蕾2009;张旺熹20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