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空中“丝路”的尝试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安,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敬煊,印度研究中心副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

内容提要:

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在诸多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向中国提出了通航问题。面对阿富汗积极主动的态度,中方一度也赞成中阿通航。中国外交部不仅要求中国驻阿大使馆收集、调研阿富汗民航的相关资料,与阿富汗有关部门沟通,而且与中国交通部多次共同商讨这一问题。但中方经过再三考量,出于中国民航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受制于国际冷战局势,最终婉拒了阿富汗直航的要求。此次交涉的搁浅,说明了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在中国周边外交中只处于边缘地带,也揭示了这一时期中阿关系虽一直平稳发展,但未根本改善。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9 期

字号:

      自张骞“凿空”西域之后,阿富汗成为贯穿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后,阿富汗也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未来经济带上的一个中心点”①,其地处亚欧大陆腹心地带的战略要冲地位和复杂的局势决定了中阿关系更是成为直接影响“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向西推进的关键点之一。但鲜为人知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阿两国一度试图开辟空中“丝路”,可惜这一计划最终夭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阿两国有此打算?两国交涉的历程是怎样的?这一计划又为何搁浅?本文拟以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及相关史料为主要依据,对20世纪50年代中阿关系史上这一段尘封的历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此管窥中国睦邻外交大格局下中阿关系发展演变的独特性。②

      一、问题的缘起和中国政府的最初反应

      阿富汗北界苏联,西邻伊朗,南及东南与巴基斯坦接壤,东北与中国新疆毗连。位于西亚、南亚、中亚交会处的地缘位置,使阿富汗历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大国博弈的焦点。正因为如此,阿富汗自1919年独立后一直执行中立外交政策,小心翼翼地游走于英国、苏联(苏俄)等大国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任阿富汗首相马茂德奉行中立基础上的亲美外交,希望美国扮演战前英国在区域局势中的角色,并借助美国的技术经济援助推行十年经济发展计划,从而巩固其政权。此时,美国开始认识到阿富汗“在美国的中东政策中具有战略重要性”③,一度试图将阿富汗纳入西方阵营。因此,美国势力迅速地渗入阿富汗的各个方面,取代英国成为在阿最主要的外国势力。在此情况下,根据杜鲁门的“第四点计划”④,1950年美国在阿富汗设立了“美国驻阿富汗工作团”。但其时,与苏联交界的阿富汗综合国力还是太弱,其战略重要性并没有引起美国足够重视。因此,美国虽“担心野心勃勃和极力扩展的苏联在阿富汗取得绝对性的影响”,“但美国不支持武装阿富汗”⑤,只想给予阿富汗一定的经济援助。

      1949年6月,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关系由于普什图尼斯坦地区归属问题⑥急剧恶化,两国爆发边境冲突。1950年,巴基斯坦甚至宣布对阿富汗实行贸易禁运。在此过程中,尽管美国驻阿大使馆曾建议美国政府为阿富汗提供一定军事援助,但1951年阿富汗首相马茂德访美再次提出军事援助的要求时,又被拒绝。而且,美国在普什图尼斯坦问题上支持巴基斯坦,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担心阿富汗可能使用自己援助的武器针对其更看重的巴基斯坦。同时美国认为,提供任何武器给阿富汗不仅难以抵御已成为超级大国的苏联的侵略,反而会刺激苏联。⑦

      1953年杜勒斯担任美国国务卿后,“美国想阻止共产主义在世界特别是南亚的扩展,大力发展那些与苏联和中国地理上邻近的国家的外交关系”,于是竭力“策动美国的积极支持者组织防御联盟”⑧。在这一政策下,1954年5月,巴基斯坦和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及双边防御协定。美国开始提供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给巴基斯坦,这使阿富汗极度不快。1953年9月上台的阿富汗首相达乌德表示:“这一步骤(指美巴军事协定)破坏了亚洲这一部分地区的现状,并且鼓励了巴政府对毫无防御能力的普什图尼斯坦人民为所欲为。此外,这个协定使巴基斯坦对阿富汗的威胁大大地增加。”⑨阿富汗驻美大使当面向杜勒斯和负责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亨利·白瑞德表示担忧,他认为美国的武器将导致巴基斯坦在巴阿争端中的不妥协和区域军事不平衡,他主张美国也应该提供武器给阿富汗。但美国不以为意,拒绝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援助,在阿富汗频繁“请求美国使阿富汗的军队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没有人理会这些请求”⑩。

      1954年11月,巴基斯坦政府宣布打算将西巴各省邦合并为一个统一省的“一单位制”。阿富汗认为,此举侵犯了普什图尼斯坦人民的生存权利,由此引发了阿巴关系第二次危机。1955年5月,巴基斯坦再次封锁阿巴边界,严禁阿富汗货物过境。虽然后来在美国的调解下,经过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各国的调停,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恢复外交关系,但普什图尼斯坦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由于美国在南亚更看重巴基斯坦的作用,阿富汗首相达乌德不得不转而向苏联寻求支持,苏联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1955年12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访问阿富汗,不仅宣布提供1亿美元的低息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再次延长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而且宣布苏联支持阿富汗在普什图尼斯坦问题上的立场,这给了阿富汗巨大的支持,由此一举奠定此后几十年苏阿特殊关系的基础。但阿富汗在与苏联发展密切关系的同时,不愿过于依赖苏联,在不放弃一贯坚守的外交中立政策的前提下,仍把美国作为平衡苏联对阿影响的一个重要砝码,“借阿苏现有的良好关系向美国讨价,以期左右逢源”(11),有意识地让东西方两大阵营相互牵制与平衡。(12)

      正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阿富汗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中阿通航问题。中阿建交的当年,1955年8月,阿富汗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纳伊姆就以“想送些鲜水果给周总理”为名,向刚到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第一任大使丁国钰“探询去华的航线”(13)。1956年12月,在中国外交部委派丁国钰与阿方协调周恩来推迟访问阿富汗相关事宜(14)的过程中,纳伊姆进一步向丁国钰表示,“现坎大哈已成为国际空港,如能从那里开辟一条至北京的航线就不须绕道南方了”(15)。对此,丁国钰表示赞同。当时,中阿往来主要经过中国香港、缅甸等地绕行,路途遥远,费时费力。1957年1月19日,周恩来访问阿富汗,在周恩来与阿富汗首相达乌德的多次交谈中,达乌德询问了中国的民航情况,并表示“坎大哈飞机场筑成后希望开辟中阿两国航线(经我国新疆)”(16),正式向中国提出通航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