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报刊的产生,可追溯到本世纪初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一份唐代后期手抄邸报,它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距今一千一百多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所谓“邸报”,就是在封建统治机构内部,由邸吏负责传发的官报。“邸吏”,是指唐代各地的节度使派驻于京都长安负责呈进奏章和通报消息的官员。自唐以后,尽管历代对邸报的名称叫法不一,它都作为官方报纸,限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另外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曾有虽遭统治者禁止仍不时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如宋代的“小报”等。从中国古代出现的报纸来看,不论是“邸报”,还是“小报”,其新闻都没有标题。直到中国近代,在外国人到中国来办的报刊中,新闻才开始明显出现标题。因此,研究中国的报刊新闻标题,只能从中国近代最早的中文报刊开始。由此至今,可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一、1815年至鸦片战争,可视为中国报刊新闻标题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启蒙阶段。 尽管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中国还有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但我们却要不无遗憾地指出,中国近代最早的中文印刷报纸是由外国人创办的,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自从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1815年8月5日在南洋的马六甲问世以后,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陆续出版的主要中文报刊《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天下新闻》、《各国消息》等,都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这些报刊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宗教,其间穿插一些新闻,这些新闻最初往往和宗教教义、史地知识等材料混合在一起。由于新闻处于次要地位,新闻标题也就得不到办报人的重视,同时,办报人为了适应中国读者,常采用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邸报”和“小报”的形式。所以,在刚刚创办时期的中文印刷报刊中,有些新闻无标题,所谓“系目条陈,不立首末”;有些新闻仅有类似标题的区别符号,在符号标题下发新闻。 随后不久,为了很好地适应人们的阅读需要,传教士们办的中文报刊新闻开始出现了类似中国当时记叙文学的文章标题。这不仅是因为新闻内容和文学性叙事内容相混合,而且是因为传教士们考虑到,办中文报刊是给中国人看的,为了使中国人接受他们的思想,不能漠视中国人的文化环境和阅读习惯。因此,他们在边学中文边办报的情况下,有意模仿当时中国的记叙文学,按其特点来写新闻,按其标题特点来制作新闻标题。于是,这段时期出现的新闻标题一般只用几个字表明具体新闻的地点范围。例如在1835年7月号《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上的一篇新闻: 广东省城医院 宽仁孚众,是耶苏门生本所当为。今有此数之门徒,普济施恩,开医院广行阴骘尽情,真可谓怀周急之仁。每日接杂病人及各项症效,且赖耶苏之颂佑,医痛效验焉。有盲者来,多人复见。连染痼疾,得医矣。四方之人常院内挤拥,好不热闹。医生温和慈心,不忍坐视颠危,而不持不扶也。贵贱男女老幼,绪品会聚得痊。 这是对传教士所开设的广东省城医院的报道宣传。在此报道中,新闻、说教、叙事三者混为一体。“广东省城医院”只点明了新闻发生的地点范围,从中看不出新闻的主旨,类似一般记叙文章的标题。 当然,此间新闻报道的标题和详细内容,在报道关于自然科学的新闻方面,也有例外的情况。例如登在《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第一卷第二期(1815年9月出版)上的一则新闻: 月食 照查天文,推算今年十一月十六晚上,该有月食。始蚀于酉时约六刻复原于亥时初刻之间。若是此晚天色晴明,呷地请人俱可见之。 这条消息预告了约两个月后将发生的一次月偏食,言简意赅,全文连标题仅54个字,并从标题可以看出新闻的主旨。这篇关于自然现象的新闻报道,还是近代中文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但是,象这样具有标题和具体报道的新闻,在此阶段初期的中文报刊上出现是罕见的。 二、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可视为中国报刊新闻标题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初步独立阶段。 由于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深刻而急剧的变化,刺激了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中文报刊大量涌现,多数报刊的内容由过去宣传宗教为主转为刊登新闻为主。在当代世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基本上是由外商办的商业性报纸逐渐成为报界主体。为使报纸适合中国人的胃口,也为了用人的经济实惠,外商办报一般都聘用中国文人当编辑、访员(记者)。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受到了外文报刊新闻报道的影响,中文报刊上采用的新闻事实得到了重视,逐步摆脱了用“大杂烩”文章加以反映的形式,得到了突出进而独立的报道。以此为基础,新闻标题的制作形成了内涵纷呈而表达一般为四个字即“四字标题”的特点。这也是当时外商让中国文人主持报纸编辑工作的一种特色。中国的成语一般都用四个字,读来简洁顺当,适合中国读者的口味。于是,套用中国成语的四字形式,就形成了此阶段制作新闻标题的风气和特点。四字标题虽然形式固定,内涵却是丰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新闻发生的地点加“×闻”(可为“要闻”、“见闻”、“述闻”等)。例如,1885年5月1日《申报》上的一条消息,其标题是《淞口述闻》,“淞口”是地名,“述闻”内容为:“前日福安轮船由金陵回淞,载有各防营军火等件,为数甚多”;1885年6月19日《字林沪报》上的一条消息,其标题是《松郡胜闻》,“松郡”是地名,“胜闻”是指松郡育婴堂董某,因“堂中亏空竟有三千金之多”,“大形惶急”进而“逝世”。此外,还有《××见闻》、《××要闻》等。以新闻发生的地点加上“述闻”、“胜闻”等作为新闻专一标题,具有强调新闻发生地和新闻特性的作用。但仅标题本身仍然看不出具体新闻。此类标题,以后大多发展为新闻专栏标题以及叙事通讯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