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展演变除了汉字本体属性自身的因素外,还受到外部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是大家都注意到的。但外部文化通常只限于本族本国“汉字之外”的文化,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跨文化性质的影响关注不够。其实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接触和交流中,非汉族文化特别是非汉语对汉字系统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如印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因佛经翻译而创制了大量“口旁字”和“切身字”,特别是“塔”“魔”等佛教新造字沿用至今;受日本文化的影响,汉字系统直接借入日本为对译外语词而造的汉字“腺”“吨”“时”“瓩”等;欧洲化学的传入催生了“锗”“铑”“镅”“铱”等200多个汉字。少数民族文化对汉字也有影响,如《辞海》所收“峒”“岽”“岜”是汉字系统吸收的古壮字,《正字通》所收“逃”字异体“迯”源自侗字和布依字等。所以研究汉字需要有跨文化的眼光,联系不同文化背景来分析和解释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汉字现象。 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自远古以来两地先民便建立起密切的往来关系。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汉字作为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的媒介和载体,很早便传入朝鲜半岛并被广泛使用。传入朝鲜而被朝鲜接受使用的汉字可以叫朝鲜汉字,它自然会在朝鲜的文化环境中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以适应生存的需要。同时,中国本土的汉字系统在接触朝鲜文化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生某种变化或受到某种影响。本文关注的是后种情况,从中国古代几部主要字书中提取与朝鲜半岛风俗物产、语言文字相关的汉字,分析和归纳朝鲜半岛的社会文化对汉字系统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字书对朝鲜文化的反映 “古代朝鲜文化通过前述使节交流、朝贡物资贸易、人口移动等渠道传入到中国,从宗教(译佛经)、学术(书籍交流)、医学(药物、医书)、文学(汉诗)、工艺(高丽青瓷、铜器、银器制造、纸、笔、墨)、艺术(音乐、舞蹈、绘画)、科技(金属印刷术、农业技术、水稻种植技术、造船术、航海术)等各方面,都曾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起了重大的作用。”[1](P9)朝鲜文化对中国产生影响的事迹,很多都被贮存到中国古代的字典辞书中,为我们今天探寻古代朝鲜半岛的风俗物产、语言面貌和两地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资料。如《正字通》“纸”字下云“又唐高丽岁贡蛮纸衬书卷,即茧纸,亦名高丽纸”,又如“墨”字下云“唐初高丽岁贡松烟墨,用老松烧烟和鹿角胶为片,唐末墨工奚廷邦仿其法为之”。《康熙字典》“油”字下云“又猛火油,《昨梦录》:猛火油,出高丽东数千里”。“鸡”字下引李时珍云“鸡类甚多,朝鲜一种长尾鸡,尾长三四尺”。这些条目反映古代朝鲜半岛物产丰饶,也说明当时两地物质生活交流频繁,而有的条目则反映朝鲜半岛古代的政治文化面貌。以上都是用语段对朝鲜半岛的风物特产进行描述,古代字书更多是在说解汉字形音义的过程中揭示其与朝鲜文化的关系。 (一)中国古代字书与朝鲜文化相关的汉字及其内容分布 我们以朝鲜半岛的古称“朝鲜”“玄菟”“辰韩”“马韩”“弁韩”“乐浪”“高丽”“高句丽(高句骊)”“新罗”“百济”“薉邪头国”“貉国”“鸡林”等作为关键词,查检《方言》《说文解字》《广韵》《集韵》《大广益会玉篇》《类篇》《洪武正韵》《正字通》《康熙字典》等几部主要字书,共提取出与朝鲜半岛相关的条目194条,但由于历代字书之间彼此传抄累积,其中不重复的仅93条,如下表。
这些汉字涉及朝鲜半岛生活的诸多方面,如: (1)专名类(29则):姓氏有妞、苩、乙、北、木、难、沙咤;人名有暙、謜、唊、昖、玒;郡县地名有
邯、东暆、蚕台、黏蝉、夫租、霅阳、驷望、霅阳障、
原、险城、
岘、沟溇、列口;河流名有浿、滋、汕、洌。 (2)政治制度类(6则):骨、意俟奢、啄评、邑勒、固麻、檐鲁。
(4)社会生活类(45则):
、
、錪、豭、蝳蜍、
、鶝
、咺、树植、盱、抱、汉漫、斟、摇扇、掬、叶输、
、膊、茦、椴、徥、魏盈、树、
、湼、哗、策、
、奸、好、
眩、担罗、位、屑金、泼、濮、麻两、活、汉、没、乌没、泥根没、时根没、毛、毛施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