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前,本报社长兼总编辑赵健等赴澳门参加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二十九届年会,这是本报作为正式会员首次参加会议。作为祖国内地唯一一家会员单位,金融早报社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位中文报业代表的热切关注。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世界中文报业如何面对国际电子网络的挑战。本报社长兼总编辑赵健围绕这一主题,从中文报业面临国际互联网络的挑战;中国报业走上信息高速公路的条件和进程;以及世界中文报业携手合作、共谋良策、共图发展三个方面,作了题为“信息高速公路:中文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的书面发言,本文即他在这次年会上的讲话稿。 一、中文报业面临国际互联网络的挑战 目前,世界中文报业面临着电子媒体-国际互联网络的挑战。电子媒体的出现,绝非印刷型出版物功能的延伸和扩展,而是出版方式上的更新和飞跃。相对于传统印刷型出版业而言,电子媒体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 第一、高度的综合性。一般的印刷出版物只能包括文字及静态图象,无法容纳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计算机、声像、通信技术融为一体,因此,电子媒体可以让人们从文字、图象、动画、声音等多方面摄取有用的信息。 第二、充分的互动性。电子媒体可以形成人与机、人与人、机与机之间充分的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的操作环境和身临其境的氛围。光缆将信息直接传送到订户家中的计算机屏幕上,并具有初步的双向交换功能:用户可以向编辑提出问题,编辑也可以在网络中组织热点问题讨论。 第三、信息传递的快捷性。通过电子网络,用户可以迅速了解到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而报纸的编排、印刷工序和长途邮递决定了它的时效性相对滞后。 概括起来说,报纸电子版进入国际互联网络,其最显著的优势是以最简便快捷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其最大的受惠者是电子报纸的“读者”,即国际互联网络多媒体终端机的用户。报纸电子版进入互联网络,对新闻采编业务也将产生重大影响。报纸的采编人员坐在计算机屏幕前就可知道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并使这些新闻为我所用,真是足不出户知天下。此外,电子报纸还有大容量、易检索等优点,这些都是传统报纸所不可比拟的。 报纸电子版进入国际互联网络对传统报业的冲击决不可等闲视之。如不能采取积极的因应措施,有可能引起传统报业的生存危机。不久前,美国费城一家地方报纸因互联网络的竞争而倒闭的事例告诫报业人士,面对互联网络的竞争,报业不能无所作为,只有顺应新闻媒体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络上建立自己的WWW端站,才能避免陷入困境。 对于中国而言,由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刚刚起步,目前暂时还不存在因国际互联网络的竞争而导致传统报业倒闭的危险,但如果我们不能急起直追,在国际互联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中国报业的形象和声音将会被外国电子新闻媒体的信息洪流所淹没,从而出现新闻自我封闭、自我封锁的局面。这说明,中国报业走上信息高速公路也势在必行。当然,这不是说传统报业很快就会消亡。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报纸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而报纸仍将与我们同在。 国际互联网络提供的高效率信息服务,在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主要求助于个别发达国家的数据库。这种信息资源的垄断,使文化上的扩张成为一种现实的危险,各民族文化对其本民族的影响力很可能会因此而削弱。这已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报纸的功能绝不仅仅只是传播新闻,它同时还承担着舆论、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导向作用。而建立在美国或西方社会道德和语言文化基础上的国际互联网络,却在一定程度上对中文报纸的社会功能形成冲击。由此造成的损失不是倒闭几家报社所能比拟的,应该引起全华人社会的广泛重视。 二、中国报业走上信息高速公路的条件和进程 中国报业作为世界中文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也不可能游离于世界报业以及世界中文报业的电子化发展进程之外。这是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向中国报业提出了扩大信息传输的客观需求,又为中国报业走上信息高速公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举步维艰。直到七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成为政府推行的基本国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真正开始走上加速发展的康庄大道。现代化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客观上要求扩大中国同国际社会的交往——包括政治、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以及人员、物质方面的交流。而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则是任何国际交往和交流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段,包括传统的报纸,在中外的信息传播与交流中已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当新的信息传输手段——国际互联网络在地平线上出现时,如果不能敏锐地看到它的应用潜力与深远影响,中国在这一重要的高科技领域就会陷入落后的境地。正因此,当十年前中国的一批科学家提出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时,就已经将建设高速信息网络所需的关键技术列入其中,这使我国今天在这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而不需要一切从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