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论的新闻,主要指消息,也包括通讯体裁。指导性新闻(或称机关报新闻)和大众新闻(或称晚报新闻)在写作技巧、表现形式上并无根本区别,但在新闻内容、主题、视角等方面却差异很大。这种以新闻视角与内容分类的概念,是我国新闻界在一定历史阶段特有的新闻现象,国外并无此种分类法。 大众新闻的崛起 80年代我国新闻界最值得研究的新闻现象是大众新闻的崛起,它打破了40多年来一直是指导性新闻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新闻传播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多样。 到了90年代,大众新闻与指导性新闻已能平分秋色。在很多大中城市中,大众新闻的复盖面和影响力已超过指导性新闻。其主要标志是各类晚报和城市报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成直线上升,而大多数机关报的发行量却在下降,有不少省报的下降幅度与80年代初相比还较大;机关报的广告收入虽从总量上也在增加,像南方日报等几家还增长较快,但大多数省报的增长幅度远在各类晚报、城市报之下。 目前全国已有晚报144家,总发行量2100万份。如果加上晚报型城市报和主要面向市民的体育、法制、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等类报纸,约有260多家。其中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有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南方周末、足球报;广告收入超过3亿元的有新民、羊城;超过亿元的有扬子、今晚、成都晚报;超过4000万元的钱江、齐鲁、武汉、春城、重庆、北京等晚报。1995年,大多数省报的发行量仅在20万至40万份之间,广告收入在2000至4000万元之间。许多省报的老总们在这场新闻竞争中感到无可奈何,而许多晚报的老总却雄心勃勃,财大气粗。 如果我们再作仔细分析,又可看到这么几种趋势:一是同在一个城市,晚报的发行或广告收入超过省、市机关报,如新民超解放,羊城超南方,成都晚报广告收入超四川日报;二是省报办的晚报上升势头快,已超过省报,如扬子超新华,钱江超浙江,齐鲁超大众;三是有些城市党报加大了改革力度,除了登指导性新闻外,也登了不少大众新闻,其广告收入猛增,如广州日报超3亿,解放、深圳超亿元;四是也有极少数省级和市级晚报处境艰难,或办不下去,其主要原因是创刊较晚,新闻市场已被别家分割、占领,办报思想又无特色,不能发挥大众新闻之所长,难以开拓市场。 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这种此消彼长,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新闻市场的深刻变化,反映了受众对新闻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很值得新闻学者和各报老总们加以理性思考和研究。 指导性新闻的特征和界定 指导性新闻的特征,可作这样概括:传播内容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指导各条战线当前工作为已任,以政治、经济、科教新闻为主。在传播形式上以非事件性新闻为主,所以会议新闻、领导讲话、工作业务性报道往往较多。这种严肃新闻属于硬新闻,其载体为各级党报和专业报、行业报,其受众主要是各级各类干部,所以载体发行主要靠行政手段,公费订阅。 指导性新闻在我国的历史,从延安解放日报算起,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它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年代,曾有过辉煌的时期。它深受列宁新闻思想的影响,强调党性,强调集体的宣传、动员、组织作用,舆论工具作用。在我党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领导时期,发展了列宁的新闻思想,根据我党我国的实际,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与传统,强调党报要为党在各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增强党报的群众性。1941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和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在中国新闻史上闪耀着异彩,为使指导性新闻与实际工作、群众生活更加贴近,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同时还提出了党报上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要代表编辑部观点,提倡百家争鸣等崭新新闻观点。可惜后来随着党的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发生了大跃进中虚假浮夸新闻盛行,“文革”中假大空新闻泛滥,阶级斗争时期批判新闻横行,极大地损害了指导性新闻在国内外的声誉。 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领导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优良传统后,指导性新闻的优良传统也得到恢复,在新闻改革中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观点,如强调“三贴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强调“三入”(入耳入脑入心),强调群众喜闻乐见,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等等。在新闻实践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指导性新闻作品,并使其载体机关报面貌大有改观。 我们在肯定和重视指导性新闻的作用后,不能忽视这种新闻的先天不足和缺憾,它仍然是一种从上而下的传播模式,以“传者”为本位,较多注重“传者”需要,较少注意“受众”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令人生厌的、主题重复的一般性会议新闻,一般性领导讲话和活动新闻,一般性工作业务报道,往往充斥版面,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生活、思想联系不密切,新闻信息量少,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不多。在新闻表现形式上也显得老化、僵化,往往客观性不足,不注明消息来源,缺乏时效性,缺乏生活气息。 指导性新闻的这些弊病,虽经宣传领导部门和新闻学者多次呼吁改进,许多省报老总也采取了多种改进措施,如提倡现场短新闻,开展头条新闻竞赛等,但总的说来并无根本性突破,依然是党报新闻改革中的重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