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政治家办报”是我们党对党委机关报的一贯要求,也是江泽民同志此次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作为一个党报总编辑,对于“政治家办报”的领悟,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每天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新闻信息,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面对改革开放大环境中各种观念、思潮的冲击,面对各行各业希望报纸宣传报道自身工作等局部利益的挤压,面对处于竞争状态的记者、编辑强烈的见报欲望,如何把握好党报的“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既当好党的喉舌,让党满意;又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让人民群众满意,这一切,每天都是对党报总编辑的严峻考验!我从实践中感受到,这里成败的关键是党报总编辑的新闻价值取向,也就是党报总编辑手中每天衡量用什么稿,不用什么稿的“尺子”是什么。 党报总编辑的新闻价值取向,首先是看所办的报、所宣传报道的内容是否服从、服务于全党工作的大局。这就需要我们强化大局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党的工作中心去确定自己的中心。 江泽民同志要求:“报社的同志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登什么,不登什么,怎么登,都是从全局出发,从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这就决定了党报的宣传报道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党的战略目标、中心任务来进行。党报及其总编辑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党的中心去确立自己的中心。是否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这是党报总编辑每天选择稿件、组织版面的根本标准,是最重要的新闻价值取向。任何稿件都要放在大局这个天平上以衡量其价值,决定其位置,让那些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符合党的主旋律宣传要求的稿件占据突出位置,在报纸版面上形成强势。在这个前提下要注意拓宽报道面,但切不可让次要的东西喧宾夺主。而那些有碍大局、不利于实现党的战略目标和中心任务的报道内容,就是点子再新、文字再精巧,也不能见诸报端。 严格地按上述要求去做,使党报宣传报道服务服从于党的工作大局,总编辑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碰到许多难题。其中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局部和全局的矛盾。从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的角度看,落实到自己头上的工作任务是最重要的,从这一点出发,他们常常向党报提出突出、加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局部工作和“政绩”报道的要求,如果总编辑全局观念不牢固、顶不住“压力”、把不好关,就势必造成报道分散,版面分割,从而削弱党的战略目标、中心任务的宣传报道。有时候,妨碍、影响大局报道的“压力”来自于报社内部。我们当然要教育所有记者、编辑和编辑部各部门的负责同志都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和宏观意识,但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强调局部利益的现象,甚至成为所分工报道“口子”或地区的代言人,这就更需要总编辑把价值取向牢牢定位在党的中心任务上,不能被有“背景”的部门、单位或记者、编辑牵着鼻子走。前一阶段,关于加快两个根本“转变”、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报道;关于宣传张家港经验、推进全省两上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报道,都在我们报纸上形成强势,根本原因是把服务大局放在首位。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建设“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的战役报道,这是中共江苏省委常委会下达给《新华日报》的中心宣传任务。“绝不能把它等同于一般的建设成就的报道,一定要把这条江苏通向21世纪的黄金大道宣传得家喻户晓,把省委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战略决策宣传得深入人心”。编委会形成共识后制定了详尽的报道计划,并组织了以总编辑、分管副总编辑为首的报道班子。从今年3月到9月,按计划推出的新闻、通讯、言论、图片、图表等成系列报道,使本报宣传“沪宁高速公路”建设在一版和其它版面的重要位置高潮迭起,影响巨大,得到省委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从主观愿望讲,党报总编辑总是想正确把握新闻价值取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但由于受自己理论根底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旦碰到纷纭复杂的实际问题,就觉得心里没有底,难以作出准确的选择了。比如,如何科学分析社会变革时期在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引导?特别是新闻姓“新”,求新,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特征。但是新的东西可能是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新事物,也可能是披着时髦外衣的新谬误。稍有不慎,就可能受某些新的但却是错误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干扰。作为党报总编辑,一定要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求新,一定要在大局意识的指导下求新。为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办报实践。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理论路线根底打好了,不管情况多么复杂,形势怎样变化,都会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党报总编辑的新闻价值取向,还要看报纸登载的大量新闻能否把握社情民意,这就需要我们强化群众意识,把来自人民群众的呼声视为党报的“第一信号”。 邓小平同志曾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各级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准,江泽民同志这次讲话中关于党报“要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人民”、“宣传报道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论述深刻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我们党办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报纸的宣传报道去组织群众,鼓舞群众,让群众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党报一直是紧密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使党报每日大量登载的新闻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党报总编辑就应该尽可能多地组织采写、突出刊登既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又是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看、看了感到高兴的新闻。比如,党和政府发布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学习密切相关的各项方针、政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喜人的变化;党和政府及领导干部满腔热情地带领、帮助人民群众解决菜篮子、米袋子、就业、升学、住房、交通等实际困难所取得的卓有成效的进展。我们《新华日报》改版后十分注意调动一切新闻手段加强这些方面的报道,形成了“顶天立地”的总体格局,如果说“顶天”体现了“大局意识”,那么“立地”就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群众意识”。 党报总编辑重视“第一信号”,多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新闻,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精心组织,舍得花力气。我担任新华日报总编辑以来,试行的具体做法是,每天早上亲自主持召开“特派记者”会和编前会,集中搜集记者编辑们对社情民意的“监控”情况,分析和筛选“第一信号”,从中精心选题并迅速组织报道。去年底以来,我与编委会其他同志直接策划的房改组合报道、高价择校生的追踪报道、下岗职工自强不息再就业的深度报道、“文明正大步走向生活”的系列报道等,都因其从正面积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并把党和政府的努力告诉了群众,从而激起热烈的社会反响。